专访丨面向小学生选拔数学天才少年,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2022-11-05 10:11:54 来源:教育快播网

“伤仲永”,是我们对天才泯然众人最大的叹息。


(资料图片)

多年来,在我们身边,也总会有一部分天赋卓越、能力超常的孩子,他们习惯性地被称作“天才”或者“神童”。

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尝试不断,争议不断。比如,从1978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国内高校里最早的“少年班”,也培养了诸如张亚勤等多位杰出人才。

“少年班”的成立初衷很简单:既然孩子有天赋,为了不“泯然众人”,那就为他们开辟单独的培养通道。

但最近一年,上海、陕西、贵州等地的中学陆续传出开设“少年班”,部分选拔招生面向小学六年级。(

报道回顾:中学开设“少年班”,面向小学六年级招生,你怎么看?

小学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天才?这会不会造成更多家长的焦虑?会不会带来超前学习潮的蔓延?

面向小学的天才少年班,不仅家长关心,教育行业也十分关注。记者联系了基础教育界的相关老师和高校学者,一起聊了聊关于中学里的“少年班”。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李会:

慎贴“天才”“聪明”的标签

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孩子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当了18年小学数学老师,李会坦言,自己带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相对普通的学生,当然,也遇到过少数有天赋的孩子。

在数学课堂上,李会老师能很明显感受到有天赋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的差异——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孩子思维敏捷,能非常快速地给出答案,而且做作业速度极快,做完了这些还会花时间挑战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有些娃娃还看数学有关的历史读物,比老师的知识面都广,而且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多样。”

但对“少年班”三个字,李会老师的态度是,作为教育者,自己本能的反感,“不管有没有天赋,我们都应该看到(各类)娃娃的努力、娃娃的勤奋,‘少年班’就相当于给他贴上了‘天才’‘聪明’的标签,这种标签的光芒很容易掩盖掉孩子性格、心理等方面隐藏的问题,等孩子长大后暴露出来,就来不及了。”

李会老师记得,自己曾教过一个较有数学天赋的男孩子,课堂上就是反应快、对数学也感兴趣,但是这个同学有点小傲娇,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其他科目也成绩平平,“我们专门为此请家长和各科目老师一起开会,分析他的优点和缺点,用数学引导其他科目学习的兴趣,最终六年级,他的各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坏习惯也改掉了。”

再说回数学的学习,李会老师表示,即便是同样的教学,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他认为,教学上确实应该因材施教,并保证所有孩子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就拿数学来说,学习力强的孩子就可以做适当的培优,防止‘吃不饱’,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孩子,老师更应该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去夯实他们的基础。”

当然,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可能会略强,所以直观的体现就是分数高。很多家长一看到别人分数高就坐不住,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孩子成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急不得,“家长要亲其师信其道”。

同时,李会老师并不赞同家长盲目送孩子上补习班的风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机械的套公式、刷题,对小学的娃娃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根本不理解背后的原理,极有可能慢慢地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就更谈不上天赋的挖掘了。”

李会老师的另一大反对是“超前学习”。以数学学习为例,一二年级重在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三四年级,再进行一些逻辑、抽象能力的培养,到了五六年级再进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各个阶段不尽相同,“切忌揠苗助长”。

成都市树德中学数学竞赛总教练 卢圣:

数学天赋不是看做题速度

真正的数学顶尖人才真的要看天赋

从事中学数学竞赛工作这么多年来,卢圣老师也接触过不少有天赋的同学。以他的经验看,部分有天赋的孩子确实从小就异于常人,但究竟天赋高到什么程度,并不容易看清楚,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很难通过一次考察就判断一个孩子有没有天赋或者有多高的天赋,日常的接触、交流、讨论对天赋的判断会更准确一些。

影视剧里常见的景象是,一个同学解题快似乎就是天才,其实未必。卢圣老师说,做题快只能说这个孩子的反应速度比较快,但数学天赋是看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深度,“而且某些特定类型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训练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因此不看内容而只是简单看做题速度不是一个很科学的判断方式。

卢圣老师说,他在考察一个同学的数学天赋时,通常会考察两个方面:第一,对数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兴趣,基本很难走得远;第二,会让同学谈谈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某些孩子往往能从表面的问题上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少见的天赋。

至于什么年龄段适合选拔和培养孩子的数学天赋,卢圣老师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心智成熟和数学天赋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不能因为心智就否认天赋,反之亦然。最为关键的问题,老师能不能因材施教,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去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另外,在卢圣老师看来,针对天赋少年的后期培养也不是只学习优势学科,其他科目也会同步学习,“从实际经历来看,这种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非常强,通常普通孩子一个学期的课程,他们一两个月都能学完,其他时间就重点放在数学上。”

对“中学开设少年班”卢老师说,他支持当下对数学人才的重视,但同时也很担忧,“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性的,如果培养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比如通过大量机械的刷题,就可能让小孩有逆反情绪,从而对数学从根本上失去兴趣,恰恰适得其反。”

卢圣老师认为,真正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是对其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培养,“一般的孩子学好数学,后天努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但真正的数学顶尖人才真的要看天赋。

四川某高校数学系 周教授:

不赞成过早对孩子进行筛选

真正有数学天赋的是少数人

周教授说,数学,又叫做思维的体操。

在周教授眼里,数学和哲学很像,在现实中好像感觉它不存在,但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却处处都会用到它,“生活中,一根线是有长度的,但在数学里,它可以无限延长,所以学好数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需要天赋。”

但学数学是不是一定要看天赋?周教授认为得分开看,一方面,如果是做数学研究,必然需要数学天赋,因此也需要选拔出真正有数学天赋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学数学的目的就是接受公民教育,完成学校常规的学业考试,因此不太需要选拔天赋型学生。

但即便是选拔研究数学的“天才”,周教授也不赞成过早的筛选,“这是一把双刃剑,小孩如果年龄偏小,他的可塑性就很强,若在培养过程中用应付高考的方式反复刷题,反而可能让天才过早‘夭折’。”

在接触到部分搞竞赛的同学里,周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在小学、初中都没听说过竞赛的同学,高中接触到了,刚好自己又感兴趣,这种学生的表现反而会比那些从小一直学奥数的学生成绩好,“这就是天赋。”

另一个不支持过早选拔的原因,周教授认为,太早筛选较难选出真正的人才,“部分从小接触竞赛的孩子,在解答部分题目时,反应速度甚至比有天赋的孩子反应还快,却不见得真有天赋。”

目前教育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分班,周教授对此非常认可,以数学的分层培养来说,周认为,初三进行筛选是比较合适的,“初中毕业的孩子一般14、15岁,相对来说心智比较成熟了。”

如果“中学开设少年班”在全国大面积蔓延开来,周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真正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极少,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如果全国各地的中学都一窝蜂开设“少年班”,很多不具备这方面才能的同学,就有可能被风向错误的引导,最终拔苗助长,甚至可能毁掉一个学生。

与之类似的还有长期受到争议的分班教学,周教授谈到,虽说都提倡因材施教,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似乎就不应该拉到一起培养,但从此前实践的效果来看,分班的结果比较糟糕,“分班是保住了一小波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更大一部分学生却因为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就垮掉了。说到底,评价机制是根源。”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 殷建 邓文博 王婷婷

编辑 柴畅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