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83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资料图片)
早在几年前,我被称为“斜杠青年”,斜跨三重身份:主业是房产营销,斜杠是财经写作和悬疑小说写作。“斜杠青年”这个标签是别人贴给我的,但由此也激发起我对这个现象的关注。
伴随“斜杠”经营,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斜杠青年。他们也带给我很多的理念上的冲击。
这两年,经济大环境衰退,“副业、斜杠”更被关注了。2022年8月底,贝壳财经记者在微博搜索“副业”时发现,其话题已达到28.7万讨论,有1.3亿次阅读。在豆瓣“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里,有着20.7万名组员,在线分享彼此在副业路上的历程和各自的感悟。小红书里同样约有60多万篇相关笔记,众多网友在其中分享着不同的副业攻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起自己的“斜杠人生”。据猎聘《中国人力资本生态十年变迁白皮书(2011-2021)》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有51.85%的职场人拥有副业,相比2011年提升33.1%。对于Z世代而言,副业是他们人生中的另一个支点。这门由自身爱好或特长所决定的职业不但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还能在工作之外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进而缓解职场压力。
我的“斜杠”只能说迈出了一小步,今天也想和大家谈谈“斜杠青年”这个话题。也跟大家分享几个“斜杠青年”们的小故事。
在我的理解下,斜杠不完全等于副业,副业也未必就是“斜杠”,但二者都属于“第二曲线”,只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一样。
斜杠的侧重在于爱好,副业的侧重在于收入。当把斜杠作为出发点,那就是从兴趣出发,可能短期无法盈利,甚至永远也无法盈利,就像人们说的“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钓鱼苦三年,摩托是个坑。”
很多爱好是烧钱的,但烧钱的爱好一旦变现,哪怕早期入不敷出,那也从爱好进阶成斜杠了。但副业就不一样,副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收入,跑个滴滴、送个快递,都是可以做的,跟兴趣的关系不大。
副业和斜杠二者没有谁高谁下,只有看自己具体的情况,合适不合适,匹配不匹配。斜杠一旦赚钱了,它也是一项副业,还是一项自己热爱的副业,对不对?
那我对“斜杠青年”的理解是什么呢?
首先,斜杠青年,自古有之。到了现代社会反而少了。
本来我没有从历史角度思考过“斜杠青年”这件事。但水姐笔下的苏东坡,却让我读到了最完美的“斜杠男神”。
苏东坡是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园艺家/植物学家/美食家/茶道家/酿酒师/围棋高手/政治家/工程师/防灾减灾专家/防疫专家“方舱”首创人/虫鱼鸟兽专家/古琴音乐家/救助婴儿的公益创始人......被贬黄州的时候,他研究学问,抄写史书,汉书抄了好几遍、研究易经写《东坡易传》、模仿陶渊明写《和陶诗》等等,其他诗词、文论、书画就更不用说了。
他有一套专属自己的稳定系统,在这套系统里融合了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无法超越的巅峰大家。
不仅是苏东坡,我们苏州有个“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也是如此。他擅长诗文、书画、园艺、雕塑小品、美食茶艺、医药周易……他是文征明的老师,一生不商不仕,只在姑苏城外的田园里恬淡一生。他可能没有苏东坡的高度,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巅峰。再看沈周的学生文征明,他早先立志从仕,却不顺遂,后来回苏归隐,寄情书画诗文,涉猎广博,终成大师。
我曾经写过一篇《
如何没钱又富足地过好这一生?
》在我看来,文征明就是我们普通人的至尊天花板,就算无法企及,也是可以践行他的路径模式。即使没有功成名就,但也能收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富足的一生。
其实不仅中国古人,达芬奇、富兰克林也是全才型的选手。达芬奇自不必说,富兰克林也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他一生涉猎众多领域,如科学、文学、外交、哲学以及商业等多个领域,并且都做出了不小的成就。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到了工业化后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人反而少了?甚至还有人对“达芬奇”这样的通才进行了批判,称为“达芬奇的诅咒”。意思是,很多人爱好广泛、涉猎众多,最终却因为不够专注而一事无成。这种批判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现代社会更强调分工细化,没有人可能是通才,每个人都要成为“专才”而去和另外领域的“专才”合作。
从经济效率上说,现代社会的“专才”比“通才”更有利于高效协作。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一般的专业技能淘汰会很快。并且,从一个“人”的角度上讲,长期拘泥在所谓的“专业”里,也很容易消解掉一个人其他的能力。久而久之,越来越成为一个单项度的工业人。
我把这样的“专业人”称为“乐高人”。像不像?我们把自己的能力降解成一块“乐高颗粒”,永远只为了去和别人合作、跟其他颗粒们搭建,看不到全局,也不知道终局,只在一块块巨大的拼图场景里,拼凑自己。
这是荣幸还是悲哀呢?这得两面说。能有一技之长跟别人多多合作,这也是自身价值的应用场景丰富;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仅有一技之长是不够的,需要多点技能,在技能中自我完善。这也是斜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是我对“斜杠青年”的第二点认知,“斜杠”是一种“无界”的生活方式。依托着互联网、形形色色的平台,我们越来越会把兴趣爱好融入进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我认识几位“斜杠青年”,他们的故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小A,主业地产人,斜杠——瓷器代理+插画学习中
小A在无锡定居、工作,也是一名文艺女青年。前些年是某著名港资房企的中层管理者,她有一项爱好是瓷器鉴赏和收藏,为此她拜师景德镇的瓷器大师,每年都要在无锡、景德镇之间往返,并在无锡投资了几十万开了一间瓷器店。
不过这家店终因疫情、经济大环境等诸多影响而匆匆关张了,虽然在经济上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因为瓷器,她“文艺”的内心被重新激发了。现在她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插画,虽然还不能独立接单,但我们说好了,有一天一起出一套漫画,我写故事,她画插画。
小A跟我是同行,她对“斜杠”的渴求,我是非常理解的。在我们这个行业,各个流程、环节、分工十分细碎严谨,个人可发挥的空间余地是很小的,大家都是一套流程上的螺丝钉。有时候在一个岗位上待久了,会陷入一种“自动驾驶”的感觉,好像自己不用多过脑,自动有流程、事情推动着你朝前走。
我跟小A调侃:“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AI?”她说,你太高看自己了吧,AI比我们高效、勤奋、没有情绪,还便宜的多!
我们选择写作、绘画这样的斜杠,很可能是想把这些作为一项机械工作的补偿吧。
2、小B,主业国企保险公司品牌,斜杠——甜品主理人+播客博主
小B坐标上海,她的播客评分9.5,累计播放量616.9万次,订阅量2.4万。她参与了一档男女脱口秀的播客节目,很有意思,我是节目的粉丝。他们经常调侃近期的热点话题,比如“恋爱脑要不要去挖野菜”这种问题,听来轻松有趣。
小B的主业是在一家上海国企工作,业余时间过得相当有滋有味。她曾经自己制作甜品,分享到朋友圈,卖给亲朋好友,收入也达到好几万块。不过甜品这种生意,开店么不值得,成本太高;当副业做呢,又太花时间精力。于是小B渐渐也放弃了。
后来,她和一个朋友在喜马拉雅上搞了一档节目,坚持做了三年多,现在收获了像我这样的一众粉丝。她说虽然离“赚钱”还挺遥远,但是这档节目带给她的很多意义,是要高于金钱的。
3、小C,主业中医医师,斜杠——悬疑文学博主
小C也坐标上海。我和小C相识于一个推理爱好者的群里。我出了一部推理小说后,她居然被编辑部邀请约评,写了非常中肯的评论,还发了小红书和豆瓣。她的主业是中医医师,平日就喜欢看悬疑推理小说,一般都是图书馆借阅的,看得多了会在小红书发表感想。
4、小D ,主业——设计院建筑设计师,斜杠——推理小说作者
小D坐标杭州萧山,写小说已经十年了,累计完成了5部长篇,还有若干的短篇。他从中学里就喜欢悬疑科幻类的杂志,经常读一些《科幻世界》《九州幻想》之类的刊物,喜欢爱伦坡、斯蒂芬金、东野圭吾这样的大师作家。后来就尝试写小说,一开始是给杂志写稿,但是碰到了停刊潮,稿费也拿不了,幸好有了互联网,他开始在平台上创作,接着就有出品方愿意给他出版。
上述的案例,他们的“斜杠”都没能带来多高的变现收入,但他们借助兴趣、斜杠收获了幸福有趣的人生。
其中重点讲下小说作者——当作者还不能是作家的时候,大部分是斜杠。我也写悬疑小说,跟小D很像,就是因为太喜欢看该类小说了。各种大师名作,我几乎都看过,名侦探可以说出一打。从小学就开启的侦探小说阅读之旅,也很深地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当然在别人眼里这些是无用的东西。但“无用之用”塑造灵魂,“有用之用”磨砺技能。
虽然写小说这回事,输入和输出并不对等,看了那么多长篇巨制,不一定能写好一个小故事。但这也意味着,要不断写,小D是每天写作一小时,让我敬佩。
我的偶像是一位北欧的悬疑小说作者——尤·奈斯博。他是挪威的小说家,出道前曾是一名金融业经纪,又藉公余时间与友人合组摇滚乐团,成为全国知名的摇滚巨星。
1996年,他放下工作与音乐,只身飞到澳洲,在那里写下了处女作《蝙蝠》。这部小说旋即赢得玻璃钥匙奖、年度北欧最佳犯罪小说等奖项。之后,奈斯博放弃其他职业开始全职写作,其作品多次获得包括国际匕首奖及爱伦·坡奖等国际文坛奖项。
尤·奈斯博跟文征明一样,是我们普通人的至尊天花板。难以逾越,但是可以学习、践行。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两项最大的杠杆,一项是硬杠杆——互联网;一项是软杠杆——好奇心。
硬杠杆让我们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赛道,在这个赛道上只要有能力就会被看见;软杠杆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加以实现!
找到自己的斜杠,撬动一场无与伦比的人生旅程吧!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