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歆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 宇
(相关资料图)
12月26日早晨7点,大四学生刘欣怡像往常一样醒了过来。“本想睡到自然醒,现在却清醒得还能背书。”
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生备考经历对她来说“充满了奇幻的感觉”,只有坐到考场上、摸到试卷的那一刻,才有尘埃落定的心安。
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期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作为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批研考考生,她清楚自己面临的“大考”自始至终都不只是一场常规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12月17日,《湖北省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防疫须知及有关提示》发布后,刘欣怡看到校园互助群里的求助信息一直在刷屏。按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要求,省内所有考生需在12月19日8时至17时完成抗原检测或个人单管核酸检测。
然而12月以来,当地抗原检测试剂盒需求骤增,一度出现“一盒难求”的情况。校医院无法提供单管核酸服务,考生出校做核酸检测又担心有途中被感染的风险。
刘欣怡有些慌了,随即在朋友圈求助,不久后,她收到一位老师送来的试剂盒。后来她才知道,那位好心的老师将自己仅剩的两盒抗原检测试剂都给了考研的学生。
12月18日,刘欣怡所在高校紧急采购的一批抗原检测试剂盒到货,分发至各学院考研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手中。
有人最后一门考试退出
“临近考试,想得最多的是赶紧考完。备考的过程很痛苦。”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张月说。她的宿舍曾因核酸混检出现问题,封控了5天左右。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她尝试在宿舍楼道里背书,然而“那种寒冷是钻心的”,只有回到宿舍里靠着低效的复习度过封控时期。
12月19日上午,张月自测抗原结果显示“阴性”,下午4点却开始头疼、发烧。直至考前一天,她仍然肌肉酸痛,喉咙像“吞刀片”一样难受。
12月24日晚,坚持考完公共课的张月决定不再参加12月25日的专业课考试。同宿舍两个新冠阳性的室友,也缺席了12月25日下午的考试。对于中途弃考,她们3人谁都没多提。
张月接下来打算备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考试,“如果能直接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不考虑这些了。但是以秋招(秋季招聘——记者注)的竞争压力,大概率还是要去考公的”。
张乐甜决定弃考后,在微博上说自己“是个胆小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她发烧、咳嗽不断,“咳的时候整个肚子都在用力,没法入睡”。去年考研前一个月,她因家庭变故选择了弃考,今年抱着“什么也不能影响我”的心态再战。第一志愿院校于10月份出的考试大纲换了三本参考书,她临近崩溃,咬咬牙继续复习。为了推迟生理期,她还提早吃了黄体酮。
然而在12月22日,张乐甜再次决定弃考。两次有始无终的备考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考研这条路。“经济复苏的时候,我想在家乡开一家米线店。我喜欢吃米线。”张乐甜说。
发着烧坚持到了最后
距考试还有不到两天的时候,陈友心发烧至38.6摄氏度,她的妈妈临时买了火车票到武汉陪考。
高考填志愿时,陈友心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日语专业。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报名日语语种的全国性能力测试,中途有两次考试都受疫情影响而取消。
今年7月,陈友心放弃了本专业的备考,选择了自己当年的“初心”——考研热潮中的一个内卷专业。她不敢懈怠,每天高强度学习十几个小时。12月22日,每天都在担心病毒降临自己头上的陈友心“还是中招了,太难受了”。
和父母商量过后,她还是决定坚持到考试的最后一刻。如果结果不如意,明年再来一次。
考试当天,陈友心仍然持续发烧。生理上的不适不可避免,只能让自己尽力专注答题。12月24日晚,她躺在床上等待退烧的时候,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备考过程,总觉得完成了考试,才能不留遗憾。12月25日下午6点,她给关心自己的朋友回消息:“考试还可以,总算结束了。”
杨启明是武汉一所高校的医学生,一直注意各方面的防护,然而考前几天还是发烧了,接着浑身疼痛、咳嗽、鼻塞。
“发烧了可以退烧,咳嗽了大不了就咳,但两个鼻孔像被水泥堵住了,折磨人。”她说。为了在考试前尽快解决鼻塞的问题,她在网络上专门搜索“通鼻小技巧”,挨个儿尝试,然而没有作用。
考试那两天,杨启明仍然咳嗽、鼻塞,整个考场都是咳嗽声,“我已经幸运多了,有的同学考试中还发着烧”。考完最后一门,她的鼻子突然恢复通气。她觉得这是个好的象征。
在12月26日回家的火车上,杨启明和朋友聊天时发送出一个“小羊”的表情包,立即撤回了消息,“这个寓意不好”。
(受访者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2月26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