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国产动画引发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那就是“艺画版三体”?.......当然不是,垃圾不值得讨论,说的是《中国奇谭》。好的要夸,烂的要骂,产业才可能良性发展。
可能我们的很多读者都已经看过了这个系列的作品,或者在很多媒体上看到过推荐。这是我们最熟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合作出品的项目,由10位导演创作的8个动画短片组成,核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目前已经放出了三集《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和《林林》。
(资料图)
但即便我这样小心,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前两天看到不少媒体,都用“这部动画推荐大家给孩子看”之类的标题来介绍《中国奇谭》,当时就觉得不妙。这两天的一个热搜,则把不妙的感觉进一步推升了,那就是#家长炮轰中国奇谭#,说它少儿不宜。
新闻热搜中提到的“家长”,是今日头条平台上的一位头条作者,具体的内容是下面这样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批评的声音,无论是真的不满,还是唱反调要流量,都正常,也没问题。包括这位头条作者所说的内容,我也认为没什么问题,虽然“成年人看过之后觉得幼稚”这种说法让人觉得,额......但也是个人自由。尤其是这位头条作者的定位是“宣传正能量”,那也的确可能会觉得《小妖怪的夏天》这样描绘“卑微”打工仔生活的内容不太“正能量”吧。
这样的声音正常,所以没必要对他个人做什么批判。反而是最近网上很多“推荐家长带孩子看中国奇谭”的文章,更需要关注。如果真的让很多认为这是低幼动画的家长贸然带孩子直接看,没准都会有家长去投诉举报了。在目前的环境中,这个可能性并不低。这才是我更担心的事情。
《中国奇谭》原本就不是给低幼孩子看的,以目前三集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更适合推荐给12岁以上孩子,由家长陪着解读一起看,而对于更小的孩子,即便看完不害怕,也很难理解作品中的深度内容。
如果是上面这种“觉得幼稚”的成年人自己看,我甚至都怀疑,他其实是没看懂。
为了解释一下这句话,我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3集内容。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於水导演。故事背景是西游记世界,讲了一个“社畜”小野猪妖怪,它所在的浪浪山的妖怪大王想抓唐僧,于是安排手下准备伏击。而作为浪浪山有限公司的基层员工小猪妖,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努力被否决,被上级打压歧视,和家人的沟通互动,以及内心的纠结觉醒等等故事。
第二集《鹅鹅鹅》,胡睿导演,也就是被说成吓哭孩子造成童年阴影的那个。“吓哭孩子”其实是也正常,因为故事原本就是来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鹅笼书生》,写的就是一个让人心悸的故事。
不少人将《鹅鹅鹅》与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作比较,两者有相似,但差异还是很大的。虽然都是越想越恐惧,但伊藤润二的恐怖是很具象的,而《鹅鹅鹅》的风格则是中国志怪小说那种,情节似乎很平淡,也不复杂,配合水墨画和默片风格,这种“不细说”的留白,反而让人细思极恐,非常好地还原故事原本的氛围。
这种氛围,比起欧美血淋淋的直白恐怖片,会让不少人觉得更“不适”,这其实恰好是传统志怪小说的味道。难道聊斋会是低幼读物吗?
第三集是杨木导演的《林林》,讲的则是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中,一只小狼幻化成小女孩,和人类的孩子们交往之后的故事。看完后突然想起了,也是刚刚结束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最后一期的作品《兴安岭奇缘》,看样子东北流传的山林中的动物童话还真不少。
从目前来看,这三个作品,即便是最轻松有趣的《小妖怪的夏天》,这种描绘打工人生活的短片,也一样不是面向低幼儿童的。所以并不推荐家长贸贸然就带孩子一起看。
并不只是因为会不会把孩子吓哭,而是因为主题本身的深度就是成人向的。
关于这三集的内容,下面多说几句,会涉嫌剧透,所以没看过原作,想以后看的,请跳过下面整个章节。
其实这三集短片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这是动画短片富有实验性的特点,也是我个人这么喜欢动画短片的原因 —— 想起来我第一次走入媒体行业,是20多年前给杂志写稿,当时最初写的内容,就是分析欧美动画短片。
不怀旧了,显老。
而这次三集中的不同特点,其实也反馈到了后续的观众欢迎度。故事最轻松简单的《小妖怪的夏天》,似乎是网上口碑最好的一集;故事虽然晦涩,但也因为看不懂,所以让人仰视的《鹅鹅鹅》也很不差,而第三季《林林》则评分口碑相对较低,甚至有人用“滑坡”来形容。
在我看来,这三部作品从技术上,都非常出色,不分伯仲。导演也都用自己的理解,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了不同的动画风格中,而且三种风格都很完整,这的确令人钦佩。
从故事内容上,我的想法有些不同:我最喜欢的是《鹅鹅鹅》这部,毕竟是一千多年能流传下来的故事。前面提到的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留白”风格,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无限的解读空间,而这次的动画非常出色的表达了原本只能用文字才能感受到的奇妙感觉。
但《小妖怪的夏天》和《林林》在我这里,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差异,都有自己的一点缺点,但也都不错。
《小妖怪的夏天》整体故事很完整,从小妖怪的视角来解读西游世界这个点也非常出彩,我也不认同有些文章说的悲剧收尾更好。冲击心灵并不一定需要故意用“黑色”结尾。但最后突然出现的“三根毫毛”,会让小猪妖的形象弱化。这种小人物奋斗的故事,其实是要避免以“上层的认同奖赏”为结尾的。
而《林林》的剧情其实也没有很多人觉得的那么差,无聊。只是作者把很多内容藏得比较深,如果不仔细很容易错过。
比如很多人说《林林》讲的是一个老套的环保、动保主题,说狼好可怜,被人骗,被人杀,人类很坏。
其实在作品的设定中,并不是人单方面屠杀狼。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在林林和妈妈住的山洞中,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石壁上有很多原始人的绘画。
我们放大看一下,这里画的是狼群在追杀人类。通过这个我们就能明白:在更早的时期,人类是弱势的,狼群到处追杀吃人,人类只能躲在山洞中瑟瑟发抖,在石壁上记录自己的恐惧。
只是随着人类的壮大,终于不需要逃跑躲藏,而是可以反击,最终让狼变成了弱势的一方。慢慢地,原本可怕的吃人狼群被消灭,仅存的林林和妈妈,反而躲在了原始人之前逃避狼群的山洞中度日。
背后狼群屠杀人类的壁画,配合狼妈妈对小狼林林说的“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有多残忍”的台词,这个镜头显得是那么荒谬却合理。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动保主题,加上故事发生在古代,拿这个片子去解读什么“反思人类破坏自然”无疑是歪了。这其实讲的是两个互相仇杀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种族,当原本弱势的一方终于反败为胜,面对对方的残族,到底应该斩草除根还是泯恩仇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无论选择追杀还是放弃仇恨,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唏嘘和无奈。这才是《林林》的背景。
而另外一个被诟病的画面卡顿问题,应该也是导演刻意为之。作为一个3D动画,可以很流畅,但《林林》最开始的“卡顿感”,让很多人惊呼“定格动画”,也让很多人觉得“看得头晕”。
实际上这是通过对动画进行抽帧处理,故意营造出的卡顿感,不过并不是为了模仿定格动画。
当故事剧情发生到林林被猎人哄骗吃完肉之后,也就是动画11分,出现重大转变,之后从平缓进入血腥厮杀。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画面不再抽帧卡顿,而是变得流畅。
我估计,导演是试图用这样的前后画面视觉风格的差异,来让观众明白,前面10分钟的故事,虽然有些美好,但却是“不真实”的,而后面的仇视、厮杀与死亡,才是“现实”。
这应该是配合了前面提到的故事主旨。只不过导演这些方面埋得太深,很多观众没有一下子感受到,反而觉得怪。
当然,这不是什么表扬或洗白,如果导演把自己的想法埋太深,让观众不理解甚至反感,的确会失分。但作为动画短片,我觉得导演勇于尝试没问题,甚至是应该值得鼓励的。
所以,无论描写了社畜人生的《小妖怪的夏天》,两性关系套娃的《鹅鹅鹅》,还是种族千年仇恨的《林林》,这些故事的主题其实都不是那位头条作者口中的“幼稚的动画片”。不过这些主题也并非推荐讲给低龄儿童听的。
好动画≠应该给孩子看的动画。
动画只是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和真人电视电影的差别,就像绘画和摄影一样。一听到动画就觉得是给孩子看的,或者一听说好动画,就马上想给孩子看,这都是错误的。
动画有低幼的,有青少年的,也有成人的。甚至对于成人,也有很多各种不同兴趣分支的。不仅仅有米老鼠、机器猫、皮克斯这样的全家福,也有瑞克和莫蒂、马男、飞出个未来、EVA或者小圆这样的成人向动画。
我们这两年在周末也经常推荐国内外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短片,大家可以在文章最后了解观看的方法。
中国动画这些年起起伏伏,有《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精彩作品,也有《三体》这样垃圾中的战斗机,但整体是在提升的。不过,其他国家的动画水平也在飞速的发展中,比如总有人说没长进的日本动漫,不管是刚完结的《灵能百分百》、《孤独摇滚》这样的小众神作,还是《间谍过家家》、《赛博朋克:边缘行者》这些出圈热门作品,各方面都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而如果我们想进一步追上在动漫领域和国外的差距,那么就必须多做尝试,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叙事结构,尤其是尝试那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和故事。而这样尝试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动画短片的形式。
《中国奇谭》这样的高水平动画短片项目,对于中国动画事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的,它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但不是来自“家长带娃一起看”。
我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同学是资深动漫爱好者和从业者,20年前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当时国内仅有的几本动漫资讯杂志之一。之后十年都在凭着自己对动漫的热爱艰苦运营。
但结果是,因为某个书店将这本二次元动漫资讯杂志扔到了“低幼读物”,被某家长看到,觉得上面的人物不适合幼儿园小朋友,于是举报了......十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就这样被停刊了。处罚理由是:“刊登文章内容消极,图片人物衣着暴露,成人化倾向严重。这些书刊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被依法查处。”
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出在《中国奇谭》或者之后其他的动漫作品上。
我相信《中国奇谭》的风险不大,毕竟有上美影厂的支持,同时也是广电总局的重点扶持项目。但这两年,因为“我不喜欢”而去投诉,要求下架作品之类的事情,其实已经越来越多。
在一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受众。而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对别人的三观和喜好有基本的尊重,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只要不违法不违反主流道德,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没必要去消灭对方。
在那个似乎已经遥远的时代,不同圈子虽然彼此可能不理解,甚至看不上,私下diss几句,但都会尊重对方的空间。但经过了这几年的很多著名事件后,大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有些国内群体,就像美国的白左一样,只要发现不喜欢的风格或者主题的作品,即便自己根本没看过,也要集体打差评,甚至去平台闹事要求下架,或者去集体举报等等。
我们一边嘲笑欧美的政治正确,一边用相似的,缺少宽容的逻辑桎梏自己的创作环境,而这样的做法,对未来文艺作品的伤害,甚至远比大家一直诟病的混沌审核机制更可怕。
对自己不喜欢,不理解的作品多一些宽容,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为自己打造,也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自己的认同。这样,或许,未来会更美好一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