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热点:多少科研人,寒假已经结束了

2023-01-25 13:18:28 来源:教育之家

对于科研人而言,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放假不等于休假,休假不等于休息”

无所谓假期不假期,人在家中还是学校,科研人心里记挂的始终是论文、实验、项目和写本子。

春节热闹的氛围还没散去,不少科研人的短暂休假已经结束了,又一头扎进了科研里。


(资料图)

搞科研,争分夺秒

选择做科研,时间就是无底洞。

拥有大片完整时间的寒暑假,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休息而是做科研最好的时机。

顶着延毕的巨大压力、为加快论文进度而选择春节留守实验室的博士生,刚入职、面临着严格职称考核的青年教师,伴随着过年的烟火爆竹声埋头写本子,已成了常态。

对于广大研究生而言,准时毕业是他们年轻生活里的头等大事。想毕业,手里必须有paper。而paper的前提,是手里必须有数据。

一篇优秀论文的产出,离不开精心的打磨,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不计其数。

和普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科研的过程是枯燥且乏味的,前有化学人周而复始的“过柱子”,两寸硅胶爬岁月,三根柱子过流年;后有农学博士,上山下乡,挖土种地,为保护自己的实验植株与村民斗智斗勇。

谁没有睡过实验室的沙发,只为等一个数据?谁没有夜深人静时听着“嗡嗡”的电流声,观察培养皿里的菌落发育情况?

学校的实验室,永远灯火通明。

侥幸按时毕业、顺利进入高校,也并不意味着轻松。

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预聘长聘制度”,青睐优中选优。所谓的“指标”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有时候,甚至“达标”了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留下。

有限的“收编”名额使中国高校教师的预聘期考核普遍存在着竞岗现象,只有手头攥更多一区论文、主持更多科研项目,才能增加必胜的筹码和信心。

人到中年,肩上扛着养家糊口的重任,青椒们只能牟足了劲发论文、拿项目、评职称。

平日里繁重的教学任务,密集的学术会议,再加上一些应用性课题、社会服务和横向课题。看似拥有大把闲暇时间的青年教师,其实时间都被占得满满当当。

寒暑假这样整块的时间,于青椒们而言是轻松的。相对轻松的原因在于,不用备课,假期给了大家一个可以少被打扰、集中精力做事的机会,老师们往往更愿意在这段时间内集中自主地安排时间用于科研或者是撰写文章。

搞科研,时间的无底洞

目前的大环境下,整体科研评价体系比较急功近利,青年科研人员的面临着更激烈的职称晋升竞争。

即使在没有硬性科研任务的寒暑假,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也会选择自己为自己的学术积累“添砖加瓦”。

一位青年教师在博客里这样苦涩地写道:

“很久以前,每到年际,我总得用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写出正确的新年份,自从开始写本子,我再也没有写错过,申请科研基金就这样让时间深刻起来。”

“跨年的时候,本子是第一位的,所以我有勇气直接拒绝朋友热情的做客邀请,所以我有理由拒绝一切稍微复杂的工作,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深居简出像个面壁的老僧。”

“但这不是最难过的时候,最难过的是本子提交后的漫长等待,最难过的是你的本子没中,但你的想法却出现在新近发表的文献里。除了用英雄所见略同,你还有什么办法安慰自己?”

搞科研,要有自己的节奏

搞科研,需要花时间,但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科研没有办法靠堆砌时间来换取成果。

很多大牛,都对外分享了自己日程表。有的奉行711,早7晚11全年无休;有的365天,每天雷打不动待在实验室里14个小时以上……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超负荷的工作反而影响科研效率,体力难以胜任如此高强度的作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节奏,有人喜欢就着新鲜的清晨空气读文献,有人喜欢深夜点灯埋头案前,找自己的节奏来就好。

如果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科研注定是一种痛苦的职业。

就像在刻度尺上找π,你知道它在3和4之间,但看不到、摸不着、证明不了,但每一天,你都离它距离更近了一点。

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让科研人对这西西弗斯式的苦行僧生活,甘之如饴。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