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理科化”的根子在重“理”轻“工” 丨九派时评

2023-03-12 09:20:23 来源:教育之家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梅明蕾

最近,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呼吁:“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引发业内关注。


(资料图片)

相关报道称,虽然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与此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也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

所谓“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有意思的是,曾几何时,我国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呼吁却呈现出相反的倾向,即警惕科学技术发展上的短视思维,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当时关于是否投入巨资建设粒子加速器这样专业性的事项,居然引发广泛争议,可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应该说,来自这两方面的呼吁都有各自价值,均意在纠偏,以取得发展上的平衡,只是双方视角和站位不同而已。通常我们所说的”科技“,不过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二者虽有联系,却各有侧重、目标及方法论。科学求真,技术求用,大学 教育中,便有了“理”和“工”的分野。反映在高层人才的选拔上,便有了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区别,前者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后者侧重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真正是“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别”。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确有重“理”轻 “工”的传统。现实中,以为科学院院士高于工程院院士、前者评不上才退而求其次的大有人在;在有关技术职称评聘序列中,一般也认为研究人员高于实用人员,虽然级别相同,却习惯高看工程师而低看技师;更不用说在我国企业里,曾有最高等级的八级技工薪酬仅与最低级别的工程师相同的年代。这也就难怪,大学里教师宁愿在教室里模拟实践,也不愿下到厂矿去解决真问题;学生更愿将精力花在打磨论文上,而不屑于到基层去磨爬滚打。

其实,自有社会分工以来,各种行当日益增多而不可替代。爱因斯坦不能取代爱迪生,科学院不能取代工程院。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专家组里,更是聚集着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专家和工程专家。

我们常说德国产品和日本产品质优好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国家的能工巧匠。解决“工科理科化”的问题,根子还在从观念和实操两方面扭转重“理”轻“工”的倾向。观念上,重在宣传。实操上,则迫切需要在改善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在企业特别是国企中,应重在大幅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术工人)待遇,加强“解决重大问题重奖”的导向,以此向工科院校释放正向信息反馈,以激励院校及其师生作出正确反应。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