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外卖骑手疯狂内卷的背后,是3亿人在未来十年的隐忧

2023-04-22 09:59:31 来源:教育联播网

作者:洞见·姜榆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水漫得过金山,漫不过鸭子背。

最近,刷到广州一位外卖骑手分享的面试经历。

外卖站点的店长见他是大学生,打趣了一句:“最近站里的平均文化素质正在迅速提升。”

后来他发现,他们这个20人不到的站点,还有6个跟他一样的应届本科生。

说实话,挺感慨的。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现在就连外卖都被卷成了知识密集型产业。

开年这几个月,每个送外卖的人都能明显感到,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大家为了接单不断压低运费,整体配送单价从5.15元下降到4.54元,人均接单量也是大幅缩水。

有些站点还有末位淘汰机制,有人为了保住饭碗,愣是配送时间卡到了以秒为单位。

在大家的印象中,无论是谁,只要肯吃点苦,都能靠着一辆电瓶车月薪过万。

但现在的情况,正如一位工作7年的外卖骑手所说:

“每天连续送单14个小时,一个月也顶多赚6000块钱。

有时客户投诉太多,扣完罚款,到手的钱还不够房租和租车费。”

你觉得自己够拼、够累,但永远有人比你还要拼、还要累。

这不仅是外卖群体当下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接受的事实。

在大江奔流的现实面前,没有一份工作,能够给你永远的安全感。

01

相比内卷,外卖骑手更大的隐忧,其实也已悄然而至。

你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下的订单,根本不需要外卖员来配送。

早在几个月前,深圳、上海等地就开始试行外卖无人机。

你只要在手机上点完单,无人机就会前往智能空投柜取单,然后自动生成配送路线。

商场、住宅、酒店,外卖员能送的地方,它都能去。

而且不用等红灯,不会堵车。

3公里的配送路程,外卖员最快也要40分钟,无人机只用15分钟,就能把商品送到你的手上。

外卖无人机在高效和安全方面,就胜过了任何一个骑手。

无独有偶。

前两天,某餐饮品牌也推出了智能提单柜台。

柜台内外没有厨师和服务员,只有一根根高度智能的机械臂。

遇上中午的就餐高峰期,柜台能在一小时内,连续自动出单200份。

取号排队、等待服务员上单,都将成为历史。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点单能由软件点,出单能由柜台出,上单能由机器上,连外卖订单也能由无人机来送。

看上去无比复杂的一套流程,完全可以不用人的参与。

世界像个烙饼,每天都在被颠覆。

以前移动支付颠覆了银行,无人超市颠覆了商场,现在无人机、无人餐厅开始颠覆餐饮业。

而点账、收银、上单、送外卖这些低水平的重复性技能,也将变得没有用武之地。

这个世界最现实的地方莫过于此,你在想如何卷赢同行,时代却在抛弃你的内卷。

02

今年2月,国际顶级投行高盛在一份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未来10年将有3亿人面临失业的风险。

你以为是在危言耸听,但第一批被AI抢走饭碗的人其实早已出现。

网友@李娜毕业后,一直从事游戏原画的创作。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打拼,她挤掉大部分同行,跻身业内收入最高的那一档。

原以为凭借过硬的技术,丰厚的薪水,生活便可以高枕无忧。

谁知到了2023年,Midjourney等AI绘画程序相继问世,李娜所在公司随即裁掉整个外包的原画团队。

她因为是正式员工,才暂时保住工作,但也焦虑到几乎每晚都会失眠。

她说:“我可以算是业内最资深的原画师了,但也需要几小时才能画出满意的作品,而AI却只需要几秒。”

在费用方面,人工手绘作品的单价普遍100元起步,AI绘图的成本却只要几分钱。

而且AI还可以不厌其烦地修改调整,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换你是甲方或老板,你更愿意选谁?

除了原画师,那些被视为有着高学历、高技术门槛的职业,同样岌岌可危。

今天,硅谷的科技公司招聘一位算法工程师,需要提供18万美元年薪的offer。

但ChatGPT直接就能自己编辑程序、处理BUG,还可以24小时无间歇加班。

今天,医院想要进行心脏修复级别的手术,需要聘请有10年以上主刀经验的医生。

但医疗机器人不仅可以执行手术,还能避免因疲劳或情绪带来的手术风险。

孟晚舟曾在演讲中,谈及自己对儿子择业的看法:“无论选什么工作,都不要去和机器竞争。”

AI日益完善,能被AI取代的能力,注定沦为时代的遗响。

调整成长思维,突破AI的局限,才能在未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03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超百万的话题:人类有哪些能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点赞最高的回答,由ChatGPT自动生成: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机器很聪明,也很呆板。

算法很敏感,也很迟钝。

它能精准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却难以体察你没有说出口的心事。

那些智能机器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我们未来要努力学习的能力。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饭店的老板引入炒菜机器人后,打算裁掉年薪最高的主厨。

主厨刚从江苏回来,拿出一本结合了苏沪和鲁菜风格的菜谱,问道:“这是我新研发的,你的机器人也能做吗?”

老板当场愣住,不仅取消了裁员计划,还提高主厨的待遇。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说,创新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使,也是AI取代不了的天赋。

目前机器的主要逻辑,还是点到点的线性思维。

正因如此,当一项工作开始变得心应手,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时候。

无论你多么熟练,在单点极致方面,你都很难是机器的对手。

但通过跳出低水平的重复,主动接触行业以外的认知,我们就能产生机器所没有的技能点。

效率拼不过机器,那就创造新的流程;知识储备比不过程序,那就设计新的体系。

随着思维框架的结构化和立体化,我们终将对单点极致的机器,拥有降维打击的优势。

上个月,美国某创新公司推出智能美甲机器人。

客户只要将手伸入机器,机器就能基于实时摄像,计算出客户指甲的定位数据,随后在10分钟内完成美甲服务。

相比其他AI产品,美甲机器人的市场反响空前遇冷。

有网友评论:

“如果只做美甲,我自己在家就能做。好的美甲师,会跟你交流,挖掘出你的喜好。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会让美甲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不是流水线上的量产件。”

根据测算,人类大脑中有140亿-160亿个神经元。

这意味着,即使是算力最高的AI,也无法有效仿真人类的情感联结。

在未来,只会复述知识的教师会被取代,但能理解、关心和陪伴孩子的不会;只会开车的司机会被取代,但能成为旅行伴侣,提供情感沟通的不会。

微软CEO萨提亚说,同理心是最关键的能力,技术能帮你服务别人,却不能帮你理解别人。

减少对技术和网络的依赖,适当回归线下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增加自己工作与不同群体的接触面。

一个人只有走近对方,做到情绪上的感同身受,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而这,正是未来AI时代最为稀缺的能力。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大水漫得过金山,漫不过鸭子背。

在时代浪潮的面前,我们也许如鸭子一样渺小,却不妨碍我们同浪潮浮沉。

持续学习,为自己赋能,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去感知算法感知不了的情感。

直面现实背后的隐忧,我们也能在变化之中,找到拥抱未来的机会。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