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经画上了句号,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放松之余,开始考虑选专业的问题。
由于我是一名精神心理医生,很多学生或者家长问我,“何医生,如果想学医,你有什么建议?”“何医生,孩子想学心理学,将来做心理医生。但听说这个专业有很多坑,到底该不该学?”
我的从医生涯已经有19年了,横跨了儿科学、麻醉学、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等领域,践行的是多学科诊疗(MDT)。再加上我在体制内三甲医院担任过心理科主任,现在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医疗平台,创业成功。
(资料图片)
我相信我的从业背景和事业经历,能为希望学医、学心理学的考生提供一些具体化的、深入的建议,分析背后的利与弊,尽量帮助他们最终得偿所愿,在医学或精神心理领域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一份力量。
01、学医的前景很好,但挑战也很大
在现在这个时代,学医的前景到底如何?我们先来听听最近很火的人工智能ChatGPT4怎么说。
图片来源于ChatGPT4
ChatGPT4虽然分析得四平八稳,看起来没什么新意,但相对来讲也算是比较客观。
医生确实能在“救死扶伤”中获得巨大的意义感,实现人生价值,经济回报也相对可以。而且,医生跟很多吃“青春饭”的职业不同,年纪越大,积累的临床经验更加丰富,反而更容易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
而且,如果坚持从医之路的话,除了能获得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能在“救死扶伤”中体会到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加上,目前已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大众越来越重视心身健康,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优秀医生的资源会成为“香饽饽”。
总的来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但其面临的挑战也很大。
首先,最让人担心的医患矛盾冲突问题。最近几年不断发生暴力伤医事件,有一些医生甚至因此丢了性命。所以,如何处理医患关系,这非常考验医生们的智慧。
其次,医生是一个比较讲经验和资历的职业,刚入行几年的年轻医生往往非常辛苦,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压力很大。如果想做医生,大家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以后在临床医疗领域将会出现虚拟“数字人医生”,他们能够解答大众对于疾病、健康方面的简单问题,甚至还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无疑也会增大临床医生的竞争压力和不断学习的压力。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众能便捷地查询到很多疾病知识,能够网上问诊,心里有底了,再去医院看医生。医生想要通过知识垄断成为权威专家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所以,医生更要不断学习,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真正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务。要成为这种能力突出的医生真的不容易,可一旦做到了,不仅能获得大量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一号难求,也不容易在人工智能时代被取代。
希望想学医的考生、及其家长一定要了解以上的信息,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正想学医,是否适合学医,如果一定要学,那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现实准备。
02、如果真的决定学医,必看这4个建议
如果大家看完上面的分析,还是决定学医,那么以下有几个更加具体的建议。
第一,在未来医疗行业中,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大势所趋,医科生在大学阶段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会“整合医学”。
过去,临床医学的专业被分得很细,分工明确,很多临床医生都只专研单一学科的知识。但其实,很多患者的病症是错综复杂的,如果医生只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往往难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深入的、全面的服务。患者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仍在不同科室辗转,付出的医疗成本和时间都更高。
后来,被誉为世界“医疗圣地”的梅奥诊所提出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提出要有效推进学科合作,同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分析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全面而深入的诊疗方案,尤其适用于复杂疾病的诊疗。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现在越来越受到国际医疗领域的推崇。我在临床中的实践也是这种模式。
所以,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具备“整合医学”的意识,尽早为将来践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做充分的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一名好的医生不但要医术高明,还要有同理心,能够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情绪价值。
很多病人经常吐槽医生的服务态度很差,说话语气不耐烦,几分钟就把人打发了。医生也感到非常无奈,毕竟病人太多,医生无法分配给每个病人太多的时间,难以对每个病人都详细、耐心地问诊。
但医生无论再繁忙,也要具备同理心,这是优秀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剂良药。所以,医生除了要“治病”,还要理解患者及家属所处的困境,理解他们备受疾病折磨的痛苦。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家”,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仅是为患者看病,更重要的还要看到疾病背后的“人”、家庭因素,从根源上解决患者的病症。
就拿容易导致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来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经常出现家族聚集性。医生如果单纯治疗一个患者,但未联合家庭治疗的话,患者康复后很可能会再次感染。
第三,无论将来成为哪个科室的医生,我建议都要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临床中有很多患者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躯体障碍,他们去过很多科室,看了很多医生,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未能真正缓解症状。他们后来才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的。
在临床上,这常被称作“功能性躯体不适”。虽然这个名字里没有提及“心理”,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已经意识到,这些症状往往与病人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如果临床医生未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按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来治疗,这很可能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而且,部分躯体疾病本来就与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息息相关。比如,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就与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应激有关。
所以,心理学在所有疾病的诊疗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上面提到的被誉为“医疗圣地”的美国梅奥诊所,它就要求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应该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
第四,医学生可以在大学阶段就尝试打造个人IP,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前打开自己的医学职业道路。
医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往往需要7、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段时间除了掌握专业的知识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尝试建立自媒体账号,为大众科普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分享自己对疾病的看法等等。
如果个人IP能收获不错的浏览量和粉丝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将来成为临床医生时,可能会有很多患者及家属慕名而来,便更容易在职业中脱颖而出。
当然,这里不是要鼓励大家成为博眼球、蹭流量的”网红”。要打造优质的医学个人IP,要得到网友们真正的支持,必须靠过硬的医学专业实力,端正而积极的三观,以及对患者、网友们的理解和同理心。
03、想从事精神心理事业?可参考这2条路径
另外,还有很多人想学心理学。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理工专业之首就是“心理学”。
对于学心理学,ChapGPT4给出的建议也比较常规。
图片来源于ChapGPT4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想从事心理卫生服务行业,比如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想成为一名精神心理医生、治愈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的话,本科最好不要学心理学,反而要学习临床医学或者精神医学。
因为如果本科读心理学的话,将来最多只能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而没法成为医生。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都是精神医学的范畴,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没有处方权和诊断权,职业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我们最好先在本科先攻读临床医学或者精神医学,毕业后获得临床医师资格,然后再跨学科学习科学心理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2条路径。
路径1:本科选择临床医学或者精神医学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医学本科需至少攻读5年。
学有余力的话,读本科时还可以兼修心理学,将其当成第二专业。又或者毕业工作后,接受3年的精神医学临床的规范化培训,同时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考取权威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证书。
路径2:8年的本硕博连读,选精神医学方向。在这8年期间,同样也可以选修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
这2条路径大概的时间都是8年,而且在这8年期间,学生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学习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掌握来自于临床实践的、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
目前,国内精神科医生非常不足,只有大概4万名,其中青少年精神科医生更加少,不足500人。当中能提供优质多学科诊疗(MDT)服务的大夫真是少之又少,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如果真的有兴趣成为精神心理科医生,填补这部分医疗需求的空缺,帮助更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走向康复,这带来的成就感和回报都是巨大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现在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实行的是“3+1+2”模式。高考生首选科目是“物理”,还是“历史”,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大学专业上的选择。
以上所提到的2条路径,更多适合于首选科目是“物理”的高考生。如果首选科目是“历史”的高考生想学医的话,能够报考的院校和专业相对会非常少,很可能并不能读临床医学或者精神医学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坚持要学心理学专业的话,因为大学里教的心理学知识主要是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仍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学生们还可以积极自学对于临床一线更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涉及到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理论及记忆再巩固理论。
这样,即使未来不能成为精神心理医生,但也能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加入配备了精神心理医生的医疗团队,同样也能在精神心理障碍领域贡献力量。
另外,再次想提醒家长们,如果孩子很想学心理学,甚至有非学心理学不可的执念,那其本人及父母都要提高觉察,要了解这种“执念”背后是否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很多青少年之所以想要学习心理学,有可能是为了“自救”,或者为了帮助身边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朋友。
他们对心理学的期待值往往太高,以为只要学了这个专业,就能治好自己、治好朋友。但当他们发现大学所教的心理学知识难以做到这一点时,他们很可能会大失所望,甚至出现厌学,频繁逃课、挂科,面临毕不了业的困境。
所以,父母可以把上面关于心理学专业的分析告诉孩子们,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但最后,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孩子还是坚持读心理学,入学之后果然很失望的话,父母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是否要报一些校外的、专业而系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课程,让孩子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没法报课程,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学。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孩子是想要“自救”,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曾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
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父母未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孩子在离家上大学,并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很可能会突然情绪崩溃,甚至不排除在孤立无援时会作出自杀的极端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让孩子在必要时接受精神科治疗之外,父母还最好掌握“自我家庭治疗”,尽量赶在孩子离开家庭上大学前,抓住最后的机会赶紧修复亲子关系、修复孩子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选专业”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够提前几年就开始了解可选的专业、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的现实情况和前景等等,不要等到高考结束了才临时抱佛脚。
选专业时,尽量能一次性地选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要过分寄望于入学后还能转专业,这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除了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之外,还要多考虑社会发展趋势。
比如近几年人工智能与芯片制造的相关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若4、5年前的高考生选择了与这2个领域相关的专业,毕业后也就更有可能找到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一同前进。
但如果考生一味考虑兴趣,最后选了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在大学时又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话,就很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处境,又或者被动地选了一份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当然,高考选专业只是人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分岔口,不是唯一一个。希望考生们能够尽量在这个节点作出更理性的、科学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可即使后来发现这个选择不太理想,也不需灾难化思维,而更应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同样也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