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自残、欺凌、抑郁……拿什么拯救深陷社会与情感困境的中国青少年?

2023-06-15 15:09:13 来源:腾讯网

网瘾、自残、欺凌、抑郁……拿什么拯救深陷社会与情感困境的中国青少年?

核心观点:

1我国青少年面临诸多社会与情感问题,比如学习压力、焦虑、厌学、网瘾、自残、自杀等。还有校园欺凌,暴力冲突,孩子杀害父母,学生杀害老师,心理疾病增加。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情商”。但是高情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圆滑、会说话或会搞社会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曲解。它更应当被理解为自知、自控以及知人和人际能力。3有人担心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学习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其实,二者之间不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强化、相互提升的,比如,好奇心、责任感和毅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抗压力和情绪控制对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至关重要。

高考制度自恢复以来,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了非常多优秀人才。这些精英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成就,拥有高质量生活吗?不少教育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除了知识的学习外,人和人相处能力的习得也很重要,尤其在“双减”背景下,教育的重心放在智商、知识和情商均衡发展上。


(资料图片)

情商,有一个学名叫社会与情感能力。为什么说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非常重要?现在的中小学学生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腾讯新闻教育频道访谈黄忠敬教授,聊聊相关话题。

对话学者:

黄忠敬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育学博士,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腾讯新闻教育:“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个词一般人很少接触,你们团队为何会关注这个方向,背后有哪些原因?

黄忠敬:我们团队关注社会与情感能力与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以及社会现实有关系。

一是我们参与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8年开始组织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全球大规模测评,这个是全球的第一次,也是继国际学生测评PISA之后的又一项国际大型测评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OECD在中国的唯一官方代表,承担了这次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与苏州教育局合作在全市抽样对7000多名10岁和15岁组学生进行了测评。这个测评研究报告于2021年9月8日对外发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这次测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中国10岁和15岁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短板,比如,我们学生的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活力等能力相对于其他能力是比较低的。

二是现实中青少年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与情感问题,比如学习压力、焦虑、厌学、网瘾、自残、自杀等。还有校园欺凌,暴力冲突,孩子杀害父母,学生杀害老师,心理疾病增加。疫情之后,形势更加严峻。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养”、重“育分”轻“育人”、重“知识”轻“创新”等问题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一直较为忽视,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不小的影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顽疾,通过提质增效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腾讯新闻教育: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个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黄忠敬:“社会与情感能力”相关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出现的时候,被称为“情感智力”,英文为emotional intelligence,主要是指“监控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畅销书《情商》,对“情感智力”这个概念进行了拓展,它不再局限于感知、使用、理解和管理情绪和对情感进行推理以及利用情感增强推理的能力,也不再仅仅被看作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复杂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将这些信息用作思考和行为指南的能力,而是包括各种人格特质特征,如快乐、自尊、乐观等。

这种拓展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搭建起了桥梁,让“情感智力”这个概念走出学术的殿堂,进入丰富多彩的中小学校实践,情商不仅成为大众的一个流行词,而且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情商”。它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内,就是自我内省,自控力、情绪管理等;一个是向外,就是包容、理解和尊重,有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等。因此 ,高情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圆滑、会说话或会搞社会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曲解。它更应当被理解为自知、自控以及知人和人际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种中性能力,既可以发挥正向的作用,也可能发挥负向的作用。比如,共情能力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但也会产生共情伤害;毅力对成功至关重要,但也可能会趋于顽固。

社会与情感能力也是一种情境胜任力,是一种平衡力,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寻求一种“平衡”。比如,性格内向与外向并没有优劣之分,中性人格(处于内外性格之间)反而更好,而且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情境决定人的性格,内向的人换个情境可能就变成外向的。

腾讯新闻教育:你们的研究有哪些核心结论?

黄忠敬:2021年9月8日,我们团队发布了基于苏州151所学校10岁和15岁组7550名学生的大规模测评研究报告,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结论。

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总体表现良好。尤其是合作、共情、毅力、乐群等能力指标上表现突出,但是在情绪控制、抗压力、活力、果敢等方面表现一般,尤其是抗压能力,分数最低。这些研究发现应当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这也部分解释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从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学校因素来看,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与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氛围和课外活动等呈正相关。其中,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最大。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与校园欺凌呈显著负相关,尽管从全球比较来看,我国学生报告受欺凌的比率相对偏低,但是也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个欺凌一旦发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终生。

从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来看,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有相关关系。其中,家庭经济地位前25%家庭的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全部高于家庭经济地位后25%的孩子,理解型父亲和理解型母亲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呈中等正相关。相关能力与亲子问题、较长的上网时间等存在强的负相关。

腾讯新闻教育:这些结论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哪些启示?

黄忠敬: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家庭教养方式中理解型父母的影响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过度沉迷网络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产生的负向作用。

同时,需要考虑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教育方式,比如在小学阶段,需要营造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学校氛围;在中学阶段,可以鼓励适当的竞争文化。在小学阶段,理解型母亲更为关键,而在中学时期,理解型父亲则更为重要。

腾讯新闻教育:我们经常能看到校园霸凌、早恋、心理抑郁等问题,这些就是社会与情感能力欠缺导致的吗?

黄忠敬:我们的研究发现,校园欺凌、亲子关系问题、厌学、抑郁等问题,都与社会与情感能力欠缺密切相关。

校园欺凌与所有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情绪控制、抗压力和信任能力。这就意味着,社会与情感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被欺凌的学生往往在乐群、情绪控制、抗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

从性别来看,男孩受欺凌的次数多于女孩,男生更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从年龄来看,10岁组比15岁组遭受更多的校园欺凌,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会逐步下降;从欺凌形式来看,言语欺凌是最常发生的欺凌类型。与此同时,面对面欺凌和网络欺凌往往产生持久的影响,而被欺凌的学生更有可能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如抑郁和自杀的心理倾向。

欺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会对学生成年后的健康、收入和社交关系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学校进行积极干预。

从教育预防或实践干预来看,需要建立一个更具支持性和关怀性的学校环境,鼓励学生在受欺凌时寻求帮助。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信任性的师生关系,也可以预防或减少校园欺凌。

从家庭因素来说,需要改善亲子关系,理解型的、温暖的和良好的家庭沟通可以保护孩子免受欺凌。相反,惩罚型的或虐待性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受欺凌的风险。

腾讯新闻教育:我们知道,中国教育依然存在区域间的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你的团队关注过城乡和不同区域的差异吗?在落后地区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多大意义?

黄忠敬:目前我们团队的测评工作主要是在苏州市开展的首轮测评,对苏州的10个区县开展了抽样研究,苏州市共计有 7268 名学生配合完成本次 OECD 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加权后共计代表了苏州市15万名中小学生。

在抽样变量的选取上考虑到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样本量中,就读于中心城区学校的学生为 3447 名(占 47.4%),就读于县镇学校的学生为 2459 名(占 33.8%),就读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为 1362 名(占 18.7%)。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城乡之间在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城区学校在总体上的得分高于县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差距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开放能力、自我效能和果敢等能力上。相比其他城市,苏州趋于呈现更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的水平。

有人质疑,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已经很重了,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学习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把认知学习与社会情感学习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其实,二者之间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强化、相互提升的关系,即社会与情感能力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科学习,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比如,好奇心、责任感和毅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抗压力和情绪控制对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至关重要。

腾讯新闻教育:有哪些实际的举措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黄忠敬: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项举措:

一是营造支持的、关爱的和容错的学校文化,避免竞争的、问责的和惩罚性的学校文化,加强正向引领,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小学阶段,重点营造合作的学校氛围,在中学阶段,可以鼓励适当的竞争环境。同时积极开展风险防范,减少消极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二是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家课程的学科渗透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发现,社团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可以积极探索活动类的课程或社团。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实践。因此,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三是提高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加强教师职前职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增加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模块。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呈现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较强的乐观、好奇心等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师生关系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影响。

四是以评价改革引领教育的“情感”转向。评价导向上,改变过于注重认知和分数的评价取向;在评价指标上,增加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指标,尤其是关注学生满意度、幸福感、社交能力和情感控制等方面的评估;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师的情绪劳动,在课堂评估中增加教师对学生情感支持的评估维度,从根本上扭转重智轻德、重分轻人的倾向。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