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寄期望一张大学文凭就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这个结果并不意味着上大学没有意义,恰恰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上不上大学,在收入差距上还是很明显的。
2023年5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20.8%,继4月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后,再次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和去年7月最高的19.9%相比增长近一个百分比,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两个月还将连续创下新高,因为7月才是大学生毕业的时间节点,也是每年青年失业率的最高峰。
01
(相关资料图)
大学毕业还没有理想工作,甚至失业,还要不要上大学?我们的确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伴随大学生就业难,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还要不要上大学?近年,“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无独有偶,日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发文称,美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国家安全挑战不是中国,是人们不愿意上大学,该文认为美国之所以领先全球,原因之一就是高度发达的教育。相比2011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从70%下降至62%,大学入学新生下降了250万,而这10多年美国人口在持续增长中,说明这种下降不是因为人口的减少,而是观念:有学也不上,为什么要上大学?据华尔街时报的抽样调查,56%的人认为读大学所获得的价值与付出的时间与金钱不符。显然,这是根本原因。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快速的普及化,这个问题也必然来临,事实上可能已经来临。
最近十年,没有一个省(市)能完成招生计划,几乎所有高校都存在录取不报到的情况。2021年,广东高职最后一次征集计划,13000多招生计划,最后只征集到720多人报名。有学也不上,在国内已经普遍出现,核心的原因还是就业。如果上了大学也找不到一个好工作,为什么要上?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02
“人人都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并不必然会有一个体面的工作,甚至会失业,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结果,必须有这个基本认识
2021年,高招录取率93%,达到历史最高,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逼近60%,2023年高校毕业生1158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概率超过1200万,也就是说,新增劳动力近80%是大学毕业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就业目标也定在了1200万,解决1200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也就是说,如果解决了所有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完成了国家2023年的就业目标,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更麻烦的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和学历高低挂钩,一旦有了一张大学文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有了较高的期望值,甚至是错位的期望值。当下的很多家长是精英教育时代过来的人,不自觉地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尺子,量今天已经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就业,对孩子的就业平添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与要求。
“下不了的高台,脱不下的长衫”的争议背后,实际上也是这种就业上错位认知的结果。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80年代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核心原因是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才的筛选,非常稀缺。
1990年全国本专科合计也仅招收了60.88万人,即便是到了1998年,大扩招前的一年,本专科招生也不过是108万人。而2022年,全国本专科招生1014.5万人,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全国招收了930万的普高+职高学生,比去年本专科招生量还少了85万。
仅从稀缺度角度来说,当下的一些大学生还不如1998年的高中生、职高生。
因此,寄期望一张大学文凭就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这是所有人都需要明白的。
即便是名校毕业生、研究生,也并不能必然达到这个目的。
去年有一个新闻,清华大学一个博士应聘北京望京街道的一个岗位。其实近年著名大学研究生就业全面下沉,进小县城、中小学的比比皆是,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这一现象固然有就业去向狭窄的问题,但也与名校毕业生与研究生大幅增长有关。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名校与研究生的稀缺度也在大幅度被稀释。1990年我们仅招收了3万多研究生,1998年也只有7.2万,刚刚倍增。但是2023年,我们招收了124万多研究生。相比之下,研究生招生的增长比例是远远高于本专科的。
由于研究生主要是名校培养的,因此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名校的含金量也连带被稀释了。
90年代前后,著名大学招生量最大也仅有2000多人(那时普通大学招生量都小于著名大学),其中绝大部分是本科生,研究生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但是近年著名高校每年招收新生数均超过了万人,达到15000人左右,甚至逼近2万,其中大量超级大学70%左右的新生为研究生,本科生占比甚至不到30%。
顶着名校光环的大学生普遍增长了7-8倍甚至10倍以上。因此,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成为了毕业生中的主力军。
寄期望名校文凭或者研究生学历,就必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也不可能了。199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满打满算仅有84.76万人。而如今,每年光985高校毕业生就有多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又有多少?研究生又是多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大概率超过了90年代大学毕业生总量。
03
在这种情况下,上大学是否还有意义?价值是什么?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同一层次的大学生相比,当下的大学生仅就知识与技能上,应该大概率超过了当年的大学生,为国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即所谓后劲。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80年代考上北大的陆步轩,因为种种原因发展不如意,甚至有点穷困潦倒。2003年他被迫开始创业:卖猪肉。当时拿着一把屠刀的陆步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现在看,命运大概率不掌握在我的手里。但是,陆步轩很快就卖出了名堂,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陆步轩卖猪肉就卖成了企业家,但是其他屠夫却没有?
同样,我认识一个上市快递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当年也是穷困潦倒临时加入了快递小哥的大军,但很快就因为工作出色被发现,迅速提拔到了管理岗位。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
无数的专业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
国内研究者不同阶段的研究都表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差距往往很悬殊。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受教育年限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化。接受12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要高12%,而接受了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65%。考虑到诺奖得主主要是根据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在刚刚公布的这份调查中也明确谈到25-59岁的人群中,失业率最低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其次是专科学历,分别是3.2%,4.1%。
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不再是“金疙瘩”,但却给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成长的机会,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毕业并不必然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的背景下,是否还要上大学,我的答案是比较明确的:对于多数人,还是有重要价值的,为什么不上?
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实中,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限制。
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背景下,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除了所谓的好大学之外,可能还需要思考你更适合上哪一类大学?比如一所更强调技能培养的一流职业学校,可能比普通的本科更有意义?
只是,无论学生与家长,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社会的发展给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与自由,只要愿意学几乎都有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大学毕业并不意味体面的工作,我们也必须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与定位。
只是一味卷学历以期望博得体面工作,可能无意间会把自己架上虚拟的高台,穿上虚拟的长衫。
更重要的是,需要充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为未来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如果在大学只是混日子,或者孩子不想学,只是家长一厢情愿,那真没有必要了,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都是双输。对于一部分孩子,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让他经历社会的“毒打”,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要么逐渐适应社会,要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重新燃起求学的念头,这时更好一些:未来还有机会,毕竟未来上大学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资料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