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好学生困境”,孩子一旦陷入,就可能产生持续一生的心病。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活出充满希望的人生。
(相关资料图)
作者 | 西瓜妈
前段时间高考成绩公布,看到一条网友的求助微博,百感交集。
网友自述,弟弟一直想上北大,平时分数基本都在670以上,如今成绩下来只考了640分,觉得辜负了别人的期待,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这让我想到了也是今年参加高考的侄子,分数考得也还不错,已经被省内211录取。
不过相比他平时的水平,也是稍差了一些,毕竟在大家眼里都断定他是985名校的好苗子,老师也曾寄予厚望。
所以,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打击不小,自查分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任我们怎么劝说、安慰都没用。
如今收到录取通知书,还是闷闷不乐。
现在一家人都担心,再这样继续下去,孩子会不会抑郁,出现什么心理问题。
想起最近流行的一个热词:好学生心态。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迎合老师或长辈的期待,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的一种心态。
一旦有些言行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就会过度反思自己,陷入一种“好学生困境”。
网友的弟弟和侄子,其实就是无数“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缩影。
他们成绩好、目标高、爱思考......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
他们听话懂事、学习勤勉、不允许自己出一点差错......
为了维护这个形象,得到他人的夸奖和好评,他们可以牺牲自我感受,丢弃兴趣爱好,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选择。
可这样的结果呢?
他们活得很紧绷,不敢快乐,不敢放松,一旦有一丝懈怠,就会充满负罪感,一旦失败,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PUA。
这就像一块根深蒂固的心结,最终让优秀聪颖的孩子陷入内耗,毁了自己。
活在光环里的“好学生”
正批量患上抑郁症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
“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具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这句话也是“好”学生们的真实写照。
想起《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中的小女孩蓁蓁。
蓁蓁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于全国重点高中重点班,成绩拔尖,且高度自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会自主安排学习、做计划表,每天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将自己的学习日程精确到每个小时;
高一,更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连续半个月4点起,12点睡。
她说,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看书或者做题,别人做了她没有,心里就会很慌张。
只有不分昼夜地学习,那种偷学的窃喜,才能让她保持精神上的亢奋。
可即便对自己下如此狠手,她还是不满意,为了不落人后,不让父母失望,她一分一秒都不敢松懈。
当别人问她:你万一没有考好怎么办?
她的回答是:万一真的到这种时候,可能大家只能精神病院见了。
害怕考砸,害怕失败,害怕辜负父母的期待,让好学生们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为了头顶上的光环,他们甚至甘愿以心理健康为代价换取高分和好成绩。
然而这样的好学生,其实并不在少数。
不久前,著名心理咨询师林紫就曾围绕“好学生困境”发表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她提到了一组数据——
25年来,她的心理机构接待了数万名⻘少年来访者,其中90%以上都来自国内外知名学校,90%以上都是或曾经是学霸,其中至少一半的孩子,有过自杀念头,8%左右有过自杀行为。
这与《2020年中国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所发布的数据基本一致。
为何抑郁会频频瞄准光芒万丈的“好”学生呢?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曾解释道: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恪守了这样的标准,但内心并不认同这样的标准,也不认为自己真的好。”
“好”学生的“好”,是被家长、父母等社会单一评价标准裹挟和压制出来的,而不是来自真实的自我评价。
可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优越感,如果都是建立在“你学习很好,你很听话”的评价中,久而久之,一定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一旦遭遇失败,辜负了别人的期待,这种感觉就会成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好学生心态捆绑的孩子
被迫成了最惨的“软柿子”
听过一句话:
好学生就像工厂合格质检产品,学历是盖在上面的印戳,乖和卷已经深深刻入他们的基因,成为他们卷入下一个角斗场的入场券。
从小将自己包裹在“乖巧”、“听话”的外壳中,或许会为好学生们带来认可和赞许,但长期的服从和压抑必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性格懦弱、敏感自卑、卑微讨好……
综艺节目《朋友请听好》中,网友楠楠曾来信诉说自己的烦恼。
信上说,她是一个极度害怕被讨厌、怕让人失望的人。
小时候,为了得到母亲的表扬和肯定,有些事哪怕自己不喜欢,也会为了讨母亲欢心,逼着自己去做。
长大后,她努力成为了一名教师,可这样的性格依旧没有转变。
但凡哪个同事有病有事儿,都会请她帮忙,尽管她心里不情愿,嘴上也从来不说拒绝。
有时候为了讨好同事,甚至提前2小时出门,绕远路帮别人买早餐。
在大家眼里,她是一个老好人,但更是一个好欺负的软柿子。
很多时候,她都很想鼓起勇气说“不”,但话一出口,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生怕别人对她评价不好,觉得她不好相处。
最后只能努力满足别人的期待,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
习惯性讨好,习惯性自我批判,不懂拒绝,不知反抗,这是好学生的一大通病,也是最容易被人拿捏的一个把柄。
如果一直不改,受点委屈还是小事,严重的话可能危及生命。
就像那个被导师压榨致死的34岁研究生谢鹏。
生活上,就像一个端茶倒水的保姆,导师一喊,随叫随到。
工作上,长久以来也是独自承担着导师的大量工作。
本可以准时毕业,导师却以修改论文的名义,扣留他的毕业资格,逼着他帮自己干活。
明明知道导师是看他好欺负故意压榨他,但他还是选择默不作声,独自承受。
最后,因为太过劳累,凌晨2点半猝死在自习室,而此刻他还在帮别人写论文。
记得心理学家米勒曾说:
“听话教育” 破坏儿童的意志,以便将他们塑造为驯服、听话的人。
好学生,其实就是被驯化出来的一类人。
他们没有反抗意识,也不懂自我保护,甘愿沦为刀俎,任人宰割。
拼命地讨好,换来了别人的好评,但忽视自我感受的代价,一生都难以治愈。
教育最大的清醒
是帮助孩子跳出“好学生”陷阱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绩好,同样也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将来步入社会也依然具有竞争力。
那么,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才能自觉跳出“好学生”陷阱,养育出成绩好,心态正,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呢?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从学习入手,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挑战、不惧困难,能够从取得新成就中获得快乐。
而陷入“好学生心态”的孩子则截然相反,他们的快乐来自于别人眼中的“学霸”光环,而不是知识本身。
可没有人能保证一直优秀,不跌落神坛。
只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时的愉快情绪,真正明白“为何学”、“为谁学”,才不至于一沮丧就放弃,一失败就摆烂。
2. 跳出单一的评价体系,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有好学生心态的孩子,存在着一种错误认知,在他们眼里成绩就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
一旦结果不好,他就会否定自身价值,深陷自卑的漩涡。
但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分数和成绩,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父母要首先跳出“以成绩论成败”的思维,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才华,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让他们知道:
并不是成绩好、听话,才是好学生,也不是必须成为优秀的“好学生”才有价值。
把自己热爱的事、擅长的事做好,一样值得骄傲,一样充满荣耀。
3. 教孩子用“成长型思维”反省,停止自我PUA
反思、自省、检讨自己,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里出现最高频的一组词。
考试没考好,是自己投入得不够;
被批评指责,是自己能力不足;
和朋友关系不和,是自己不懂人情世故......
哲学家刘擎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
自我反省没有错,但对内攻击式的反省伤孩子至深。
教会孩子用“成长型思维”自省,停止自我PUA,把反馈和批评视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定义自己的不变标准。
这样孩子才能淡定地接受挑战,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不被挫败感所击垮。
小时候,好好学习是为了迎合父母老师的期待,长大后,好好工作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
被驯服成功的“好”学生们,好像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曾有一位高考状元在自杀未遂后,对北大教授徐凯文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学渣尚且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被评价和成绩裹挟的“好”学生们却在以健康为代价换取一个虚幻的人生,这是教育路上最可怕的事。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必须保持觉察和清醒,停止对成绩和排名的执着。
让孩子感觉到比起成绩,你更在意的是他的感受,比起听话,你更希望他活出自己。
当他不再需要通过“学霸”光环来获取爱的时候,他才能找到心中所向,学会主宰自己的人生。
点个赞吧,让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好学生困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