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高考季结束,孩子们经历报志愿、等通知书,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最近一条热搜又被顶上去了:
【资料图】
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真的是年年都有。被父母控制过度的孩子们,会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与家长的矛盾就像打碎的镜子,再难和解。
还记得20年前那个被父亲偷偷篡改高考志愿,错失北大恼恨出国的戴柳吗?
她可是当年的文科状元!
1999年,她凭借687分的高分成为了湖北黄冈市的文科状元。
对于文科生来说,北京大学往往就是他们最向往的梦中情校。
但是当身为文科状元的戴柳,满心期待着自己达成心愿时,收到的却是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他拿着通知书问父母怎么回事的时候,父亲理直气壮地说:
“我是你父亲,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她气得当场歇斯底里地咆哮:
“你凭什么决定我的人生!”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放声大哭,但事情已经无法转圜,只能前往政法大学报道。
对于父亲,她真的无法原谅。尽管自己一次次想要说服自己去和解,但这种程度的伤害,相信谁都很难和解。
伤害自己最深的人,恰恰是自己最亲的人。从那起,戴柳不愿和父亲多说一句话,这也成了当年一个热点新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逃离父母
父亲对戴柳的严格管束是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他规定女儿每天必须在10点之前回家,只要超过了,就是一大顿训斥。
那时候的戴柳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对父亲的怨恨,家对于她来说已经不再是港湾。
在不喜欢的学校里,她每天都高兴不起来。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有一天,她跟同学约着逛街、看电影,晚上11点回家,比父亲的规定晚了一个小时。
这种违逆在父亲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他狠狠训斥了戴柳,也是在这时,戴柳终于忍不下去了,她只想赶紧逃得远远的。
大三的时候,戴柳在学校信息栏看到一所韩国大学的招生信息,她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
她毕竟是文科状元,报考之后很快顺利通过,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买好了机票。
整个过程,父亲全然不知,临走的时候她才以先斩后奏的方式通知了父母一声。
父亲勃然大怒,他终于也尝到了被先斩后奏的滋味。他狠踹女儿的房门,差点把门踹坏。但是女儿去意已决,离开才是她唯一解脱自己的方式。
在机场临别时,父亲的表情罕见地变成了无奈和不舍,直到那时,戴柳才知道父亲不止有严厉和蛮横的一面。
而逃到韩国的戴柳,经历了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多年后,她也在韩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想起父亲那段往事,也可以试着去原谅了。
现在的她,也会偶尔给家里打个电话,父亲也终于可以说出一句:
“无论她做任何决定,只需遵循心中的意愿,只要她喜欢,父母就快乐。”
这样的和解,是需要戴柳经历多长时间的内耗和天人交战,才能慢慢从自己的怨恨中解脱出来,只有她自己知道。
而这个擅自扼杀孩子上北大机会的举动,听上去很过分,但现实中每一年都有大量这样的家长,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被绑架的人生
“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该原谅吗”的词条下有一条特别令人窒息的回复,讲述了自己的当年被妈妈篡改志愿的经历。
高考过去已经十年了,这个孩子依然没办法原谅她妈妈当时的做法。
考了超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普通211和偏远一点的985院校都没问题。结果硬是被妈妈把第一志愿改成了普通一本会计专业。
然而这个学校的会计专业分数要的太高,她被调剂到了二本的法学专业。这件事,成了她一辈子难以释怀的痛。
大家也纷纷共情她的经历,表示确实很难谅解。
可以说,高考是一个人终身命运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选学校、报专业,可能直接决定着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
而一旦这个决定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他们会在不如意的感觉中度过余生,就算想要重新回到自己原本期待的轨道上,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也要高出几倍、几十倍,也未必能成功。
豆瓣上有个热门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聚集的是一大批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想要处处控制自己的人。
可怕的是,这些控制无一例外都被打着“爱”的名义。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掌控欲强的父母:
“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控制欲强的父母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永远需要规划、需要保护,一句“为你好”,便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网。殊不知,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最终只会走向伤害。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利己的表现。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的需求,他们只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需求。
其实父母的观念很难跟孩子保持一致,甚至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未来规划的想象都跟孩子自己有分歧。
米粒妈当初决定出国留学的时候,还遭到过米粒姥姥的强烈反对。
那时候米粒姥姥整天以泪洗面,经常开车到家门口了,不回家,坐在车里哭,搞得她闺蜜以为米粒姥爷做了什么对不起家里的事儿。
我每天给米粒姥姥打电话跟她摆事实讲道理,感觉我说清楚了,她也想明白了。第二天,想想又哭。
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说服她。假如不是因为这件事,我肯定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因为孩子具有独立人格,而且高考的孩子已经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拥有了充分的决定权。所以对孩子的爱,一定是要以尊重他们人格独立性为前提的。
而当父母的观念和孩子的想法会有冲突时,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最终都会去替孩子设身处地着想,尊重他们的想法。
就像背母上学的刘婷,她决定从一个男孩变性成女孩,妈妈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都尊重了她,并支持了她。
爱有不同的尺度,也有不同的境界。那些控制过度的所谓爱,其实是不够爱。
“为你好”还是为自己好?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就有一位这样的母亲。
剧里,蒋静长期承受着妈妈的压迫式教育。
从小,妈妈逼着她学钢琴,每天都监督她训练,不断说“弹一遍再去吃饭”“再来”“重来”……
当蒋静弹错几次之后,妈妈就会开始动手,边打边骂:
“长本事了,叛逆了,你这跟谁学的!”
这些刺耳的话语,让蒋静瞬间崩溃,大声吼到:“你别说了!”
但妈妈并没有因为蒋静的反应做出改变,而是边给她喂饭边念叨:
“没事,那我们吃完继续练。”
“妈妈这样呢,也是为了你好,将来长大了,有一个好的前途。”
“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妈妈的用心了。”
一直被妈妈压迫着喘不过气的蒋静,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暴食症。
就算这样,妈妈还是没有放过她。
虽然已经30岁,她依旧会被妈妈收掉手机,甚至,连穿衣风格都不能由自己决定。
她忍无可忍,歇斯底里地砸东西,冲着妈妈发泄这些年压抑的情绪。
可换来的不是理解,她被锁在了屋子里,连门都出不了。
走投无路的蒋静,拿着陶瓷碎片,起了轻生的念头。
一个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对于孩子来说,无底线地控制他们人生的家长,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他们的人生体验也就很容易失去意义感。
还记得米粒妈前不久分享的“人才魔术师”蔡笑晚吗?他把六个孩子全都教育成了学霸,五博一硕。
他的教育观,恰恰就是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自己只给出大方向,剩下的决定都让孩子自己去做。
比如在早期学习阶段,蔡笑晚从不会像喂饭一样盲目地帮孩子预习。他会告诉孩子们哪些重要,要先学,哪些次要,要晚些学。把大方向定了之后,剩下的学习就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了。
等到孩子们长大一点,有更多需要做选择的事情,当孩子想做一件可能没那么对的事情时,我们一般都会习惯性的粗暴制止吧?
但蔡笑晚不会。他会去支持孩子做这件事,然后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认识到这件事确实是不可行的。
他的六个孩子都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人生路径进行决策和规划的时候,也不会和他产生太大的分歧。
因为他最初就已经把握了大方向,细节上的试错,只管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而要教育好一个孩子,让他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我们首先要承认一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做选择的权力。
我们只是父母,不是谁的主人。
当父母的爱中带着强烈的束缚,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沉重的负担。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倾听和接纳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才会更高,主体感才会更强。
米粒妈很喜欢《奇葩说》的某期节目中,黄执中说的一句话: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