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北大室友的时间表,才明白人和人的差距是从哪里拉开的

2023-08-11 17:19:17 来源:腾讯网

看了北大室友的时间表,才明白人和人的差距是从哪里拉开的 

文 | 米粒妈

最近,米粒妈看到了一张“下班后5小时”的时间表对比图。

其中一份时间表是发帖者本人,另一份则属于跟她合租的北大室友。


(相关资料图)

从六点半下班到家,发帖者的安排就是各种玩手机。

从下班到家玩手机休息一下,到一边想着要洗澡睡觉一边玩手机磨蹭,再到洗漱完成后精神百倍继续玩手机……

最后玩到累了,才在凌晨一点感叹着虚度时光艰难入睡。

而同样六点半回到家的北大室友呢?

她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如下活动——

健身、个人洗护、与父母视频、处理工作遗留并安排第二天工作、阅读英语简报、听有声书……

至于用来玩手机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小时。

发帖者看着时间表,感叹“人类的参差”。

前排围观的网友纷纷表示,下班后的摆烂状态太真实了,简直是在“演我”。

可米粒妈仔细看了一下这份时间表,却发现了北大室友自律生活背后的玄机。

时间管理,效率为先

看到这位北大小姐姐的时间表,作为每天要写文章、选品、直播的公号汪来说,米粒妈反正是自愧不如。最近每天的生活,好像有又开不完的会,选不完的品,写不完的文章……

前几天跟大家分享了一个经历,我拿到了斯坦福的offer,又拒绝了……

因为正常的课业、研究,要读的大量书和文献,要写的论文等等,每天几乎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吃一顿细嚼慢咽的饭都是奢侈,哪有时间去开视频会?去写文章?

而在996、007的高强度运转模式下,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六点半下班到家,都成了奢侈。

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更是常态。

可在北大室友的时间表里,米粒妈却看到了这样的真相:

她用来处理工作遗留及安排第二天工作的时间,仅有半个小时。

这半小时与其说是真的在忙工作,不如说是抽时间进行复盘和计划。

前者是打工人的被迫产出,而后者则是发挥职场人的主动性,以达到自我提升为目的。

这样的时间管理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效率为先。

这不仅意味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还真正做到了让每一分钟的“业余时间”,都能转化为自我成长的能量。

米粒妈之前还看过一个浙大学霸的作息时间表,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半,每个小时都有任务,一眼看过去密密麻麻。

很多网友看着这份满满当当的时间表直摇头,说这样活着未免太累了。

但别忘了,能管理时间的人,才能掌控人生。

真正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满足的人明白,这种自律从不是束缚,反而让人乐在其中。

这种精进自我的心态,永远保持追求与探索的渴望,才是名校给予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还记得之前很火的那个段子吗?

老师卑微提醒:“前面玩手机的同学,麻烦提醒一下中间讲话的同学,不要吵到后面睡觉的同学……”

本以为是夸张,可在大学课堂里,却成了再真实不过的现状。

空荡荡的教室里,前面两三排空无一人,后排却成了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玩手机、打瞌睡的比比皆是,更别说还有干脆逃课的。

而在北大,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

米粒妈之前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在北大最宽敞的公开课教室里,学生们挨挨挤挤座无虚席,前排更是要提前抢占的“宝座”。

抢不到座位的同学宁可站在教室后面,也要听课。

在北大官方账号发出的另外一个视频里,中午十二点多的午休时间,老师还被学生围住“被迫拖堂”。

上前提问和讨论问题的学生排起了队,老师也很有耐心地一一回应。

看了这些米粒妈才明白,我们仰望名校头衔、光鲜人生时,其实是在用“学霸”、“学神”这样的标签,代替了这些学生们孜孜以求的每一分钟。

正如女性作家黄碧云所说:

“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内驱力,不是逼出来的

当“时间管理”这个概念风靡到教育圈,不少父母都习惯性越俎代庖,见缝插针一般,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

殊不知,真正高效的时间管理,不是一张时间表就能框出来的,而是要靠内驱力。

还记得那个火爆全网的学习主播小巧吗?

她带起了直播学习的热潮,此后不少主播纷纷效仿,却没能复制小巧的成功。

作为一个在申请硕士时,一举拿到哈佛、剑桥、牛津、耶鲁等八所世界顶尖高校的11个offer的大学霸,小巧的自习室仿佛自带“学神高光”,吸粉无数。

她的时间管理计划本里,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密码。

她做计划从不是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而是从长期目标开始逆推,逐步做好中期和短期的目标管理。

她特别强调,一定不能只做“日计划”,那会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小。

长期目标激励,中期目标检验,短期目标落实,同时注意优先级排列和劳逸结合。

这种时间管理模式,不但让她适应了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还帮助她解锁了很多新的人生体验。

今年,小巧在留下了“各自努力,顶峰相见”八个字之后,便离开互联网的纷扰,去过新的人生了。

至今还有不少粉丝,在怀念她、等待她。

她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一起努力,是因为她本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内核。

这种内核,不是家长逼出来的。

教育科研工作者郑强曾说出一个真相: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一味强迫孩子在某件事上努力,只是对时间的空耗,最后父母越来越心焦,孩子却日渐麻木。

前几天有个反讽育儿的视频,米粒妈看得哭笑不得。

孩子坐在学习桌前捧着手机,课本就摊在眼前,却分不走他半点注意力。

爸爸看得着急,在一旁哐哐敲桌子。

眼看着手都“砸出血”了,孩子还是两耳不闻身边声,主打一个“以不变应万变”。

视频情节确实夸张,却是说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孩子神思不属的状态下,家长的逼迫不但没用,甚至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

张弛有度,陪伴式教育

如今,不少家长走入了一个育儿怪圈,迷信极端的时间管理和假性勤奋。

制定N个闹钟精准到分秒地控制孩子的所有时间,却仍然得不到一份“满意的答卷”。

米粒妈看过一部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里面有个女孩叫允叶媛,她在学习上,努力到让人心疼。

她的计划本上,写满了每天的学习目标,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有严苛规定。

在这份计划表的驱使下,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能赶在凌晨两点睡觉,就是莫大的安慰。

她学习的方式也很极端,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她,为了把教科书背过,不惜从头到尾抄写好多遍。

长时间的握笔最终导致叶媛手关节变形,可即便手僵硬无力,她宁肯一圈圈缠上橡皮筋,也要继续抄写。

但对学习如此“虔诚”的她,却被成绩“背叛”了。

高中第一次大考,她考了全年级末游。

看着吊车尾的成绩,她失望地说:“努力学习和得到结果,是两回事。”

很多家长都会下意识地觉得,成绩不够好,就是时间没花到位。

殊不知,没有真正拥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花再多的时间也是白搭。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也许名校的同辈竞争效应,能给我们启发。

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名校的孩子们互相影响,形成了最有利于进步的正向循环。

那么放到家庭里,唤醒孩子内驱力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父母的行为。

一位参加过《开学第一课》的北大学霸,在视频平台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初中的时候,他和所有叛逆的孩子一样沉迷网络,差点就此一蹶不振、毁掉自己。

但父亲却没有放弃他,而是当机立断,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停机断网。强制孩子戒网的同时,父亲也以身作则远离网络,工作之余看书看报,给孩子正向引导。

第二件,全程陪读。高考前整整四年时间,父亲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的学习,不仅帮助他获取知识,还帮他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第三件,自我提升。为了帮助孩子学习,父亲自学了很多教育学理论,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每天都和孩子分享今日心得,和儿子一同进步。

在父亲的榜样作用下,一个网瘾少年完成逆袭,考入最高学府。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天写作业,米粒姥姥一直陪着我。那个时候别的家长晚上下班之后都在看电视,而米粒姥姥放弃一切娱乐活动,静静地陪着我。我在做作业,她就在一边安静的看书。只要她陪着我,我就觉得特别安心。

陪伴式教育的真谛不是“生陪硬陪”,而是父母与孩子步调一致,一起前行。

还记得诗词大会的才女武亦姝吗?

她妈妈曾说: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但教育语境下的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是的,也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入名校,但高明的家长,会让孩子从小在“名校氛围”里成长,活出最富足的人生。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