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数不清的中产家庭,他说很多家长对孩子“英语好”的认知,还滞后在二十年前

2023-08-24 11:05:23 来源:腾讯网

接触过数不清的中产家庭,他说很多家长对孩子“英语好”的认知,还滞后在二十年前

在国内,中产家庭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原版推娃路线。然而在英语名师Ben看来,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规划和认知均出现了误区而不自知。不管是原版路线还是进国际化学校,都不是孩子学好英语的灵丹妙药。而很多时候,家长看似是在走“捷径”,其实是让孩子绕弯路……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


(相关资料图)

英语学习?好像也没什么好讨论的。相比近些年素养教育的八仙过海,英语早就是各个家庭推娃的“地基工程”。

可话说回来,即便是对不少一线城市的“原版娃”家庭而言,孩子的英语学习仍有若干“未解之谜”:

比如,为什么很多孩子启蒙很早、发音很好,托福雅思考试成绩并没有那么惊艳?

为什么孩子阅读了大量原版小说,乃至请了外教,英语能力还是会在某阶段碰到瓶颈期、卡着上不去?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条件那么好、资源那么多,对英语学习却提不起兴趣?……

和有过十多年英语教学和教材研发经验的Ben老师聊过后,外滩君所受启发颇深。

以上看似是不同的问题,但在Ben看来,它们所折射出的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规划和认知出现了误区。在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庭后,令Ben感慨的是,孩子的英语学习,亟需家长突破语言学习的认知局限。

孩子的英语学习,

亟需家长打开认知格局

这么多年来,“原版路线”成了越来越多中产家庭的标配。

原版英语启蒙,甚至已形成一套模式化的“组合拳”,即动画绘本加分级阅读、原版教材再加外教课等。这个路线上,不再是人迹罕至,而是被踩出了清晰的道路。

不过,Ben本人不是很喜欢“原版娃”的称谓。他觉得这个叫法往往会给家长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国外孩子真的是同样的英语水平。真实情况呢?除了发音可能差不多以外,哪哪都有很大差距。

1. “英语好”的标准是什么

“当孩子的水平可以轻松应对像高考这种难度系数很低的考试,家长会认为孩子已经把英语彻底掌握了,接下来把学习时间都挤给其它科目,英语只需要吃老本足矣。这个思路,真的危险且短视。

原版路线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孩子的口语说得很溜、发音很标准。但是,距离成为一个“高知”、“高智”的英语使用者,大多数原版娃都还有很长距离。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口齿流利度的痴迷往往是一叶障目,使家长看不到英语学习背后的底层逻辑。

“究其原因,我们对‘英语好’的标准实在应该做一下更新,不能再停留在20年前了。我们总是说要像一个native speaker,如果仅仅像一个平庸的native speaker有什么意义?孩子的国际竞争力在哪里?”

Ben判断一个孩子的英语能力,不是看考试分数、发音或者流利度,转而看的,是逻辑、思考能力和认知深度。如果说前者是“英语好”的参照标准,那么后者才是绝对标准

2.国际化学校的孩子也补课

Ben在北京的多所国际化学校里,辅导过学生英语。他眼里,这些孩子自信阳光,单听他们的英语发音和交流的流利程度,几乎与英美的小朋友无异。

但是,到了学术英语能力方面,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他们不仅在学术英语的呈现中有较多的语法错误,更重要的问题,是逻辑思维不到位。

“你听他们讲了一大串,其实是东一句西一句,无法构成严谨的论述。”

学生们偶尔也会吐槽外籍教师划水、水平参差不齐。结果是,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在国际化学校就读,照样要出来补习各个学科,包括托福SAT等标化考试。

可见,家长相信走原版路线抑或进国际化学校,就能让孩子英语顶呱呱,显然是不那么现实的想法。

3.找准英语学习的导向

就难度而言,原版引进教材远高于国内传统教材——所谓原版娃,从本质上来讲也属于提前学习更高难度的内容,继而对学国家教材的孩子进行降维打击。可是这种比较有什么劲?

原版娃本应是把眼光朝向国际,要向同等学历的国外优秀学生看齐,对标他们的能力和思维水准,而不是跟国内那些欠缺资源的学生比英语口语,这种比较是自我矮化。

通过英语超前学习,再把时间留给其它科目,Ben觉得这种思路的短视之处在于,没有把英语当做一个看世界、锻炼思维以及提升认知的途径,而仅仅是为应付考试,刻意寻找的所谓“捷径”。

在Ben看来,大家都在说逃离内卷,可普通人逃离内卷的最好方式,不正是向外延伸么?

我们可以参考印度人是怎么在欧美国家开枝散叶的——英语,是向外寻求机会的必备技能。而漂亮的考试成绩和口语发音,都只是光鲜的表皮,如果不能在孩子今后向上游的过程中有所助力,那么这样的英语学习没有任何意义。

反过来讲,若以“知识和认知构建为导向”为原则指导英语学习,一切都更加自洽和顺其自然——这种导向,强调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深度绑定:

比如爱好历史的孩子用英语在世界史中遨游,爱好地理的孩子用英语去解锁新的地图,爱好科学的孩子用英语去获取更多新知……

这个过程中,只有大量新鲜事物源源不断涌入,不断塑造孩子的知识广度和认知深度,才能让孩子觉得英语是真的有用的载具,而不是永远存在于考试的一个项目。

英语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或是只是作为原版娃取得暂时的优势,逻辑上都是本末倒置。

一旦孩子们通过认知和语言“双向奔赴”的方式学习,在获得用英语深度表达输出能力的同时,也不大可能出现发音和表达的短板。至于标化考试成绩,更是属于水到渠成。

做到托福110+和雅思8+不容易,但做到这些,也只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配置,不意味着孩子的英语能力已经登顶。“这分数更多的,是标志他们今后可以独立自学、自我成长,不再需要家长老师的辅助了,但不代表终身学习可以停止。

Ben接触过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家庭,父母自身的英语水平未必多好,但给孩子规划时,一开始就是以“知识和认知构建为导向”为导向。

比如有个北京的学生,托福第一次考试就拿了115分,他平时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看新闻、看书,平时休闲时也在听BBC广播;他听广播不是为了学习英语本身,单纯地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很感兴趣,英语就是他了解外部信息的载体。

这个学生在说英语时,Ben能很明显感觉到他与其它孩子的不同:“在短短一分钟内,便能做高密度的、大量的输出,关键还能逻辑缜密,言之有物,也可以看到他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并能够准确表达出来,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同龄人。”

其实,这是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语言不可能与文化脱钩,也不可能与孩子的知识和认知体系脱钩。搞清楚这个定位,需要家长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就打开认知格局,不能只学语言不学人文。

突破原版娃的瓶颈期

在“原版路线”中,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提供大量原版书籍阅读。像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纽伯瑞金奖系列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但是,有不少家长向Ben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孩子平时的英语阅读量明明很大,但为什么感觉实际英语能力提升很慢,未达预期?

1. 泛读 “迷人眼”

这个问题,如果以Ben所提倡的“知识和认知构建为导向”观之,仍可迎刃而解。

首先,孩子能够喜爱英语读物并愿意阅读下去,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证明家长推娃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

不过,从孩子“认知构建”的角度出发,“阅读量大但提升小”的孩子,往往只是做fiction(虚构类作品)方面的泛读。

这种泛读的欺骗性非常之大。孩子看似读了一堆,实际一直是受故事线的指引——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单词可以跳过,少量困难的语法也不阻碍剧情的进行。

如果只是做fiction的泛读,家长又缺乏意识或能力去设计检验环节,孩子的阅读就像走马观花,只是关注到浮在表面的、引人入胜的情节。

那些没有掌握的细节,会被一直搁置,同时因为缺乏深度的反思和思考,一旦孩子面对难啃的non-fiction(非虚构作品)或者托福雅思阅读,弱点就很快暴露出来。

2. 由浅入深

Ben的建议,关于两个方面:

一则,fiction过渡到non-fiction,是孩子学习英语的必须,也是人生开智的必经之路。

在低幼阶段,孩子以fiction为主没有问题,但在进入到中学之后,思维认知能力进入新的台阶,在这个重要阶段,non-fiction应当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当然,这中间会有个过渡期。现在不少原版娃在小学三年级就能达到五千左右的词汇量,Ben建议先尝试一些non-fiction的杂志,通俗些没关系,如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这类高质量的自然人文科学杂志;这之后有了一定积累,可以选择一些大点的部头的书(10万字左右),同时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二则,精读和泛读应当紧密结合起来。

泛读用以构建孩子的阅读习惯,而精读,尤其是non-fiction的精读,则真正使孩子与同龄人拉开差距。

精读不仅包括搞定阅读中所出现的模糊和不确定(单词和语法),通晓文章的逻辑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同时,也要有相应的题目去检测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及对新词的运用,能够用英语复述或总结文章;

更深层面,还包括critical thinking(审辨式、评价式思维)的训练。

Ben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将critical thinking作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举个小例子

比如有一篇文章谈“保护中亚珍稀动物雪豹”,里面提出的困境,是当地牧民为了保护牲畜不受伤害、有时候只能射杀前来偷袭的雪豹。

文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帮助牧民搞农家乐经济,以抵消掉牲畜的损失。但既然Ben坚持的导向不仅仅是解析单词和句式,他非常不满足于这个方案。

在课堂上,Ben通过更多的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个方案本身提出质疑。例如,旅游在中亚高海拔山区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么(天冷大雪封山没有游客怎么办?这些偏远的山区本来就交通不便)......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从气候地理角度出发,去论证一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在培养孩子critical thinking的过程中,有两个点很重要:一是引导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一步步地思考问题,二是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大量阅读)足以支撑他们展开论证。

相比徜徉在童话和魔法的世界的泛读,精读少了些轻松和有趣,也正因此,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给孩子打牢基础。

对于原版娃来说,精读的资源其实很多,也就是各类原版教材。它们都有着比较充分的精读环节设计,像Reading Explorer,Unlock,Think,Reach Higher等等。

国家地理一瞥

Ben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国家地理系列,所以他本人偏爱Reading Explorer教材。图片一流,文笔一流,包罗万象。

不过从总体来说,各类有口碑的原版教材做得都很用心,不用担心它们的质量。

“家长不需要对选教材这件事太过纠结,重点是让孩子把教材吃透,切忌囫囵吞枣。”

3. 一定要给外教提要求

此外,也有一些家长会发现,自己花了很多钱去请外教,结果收效甚浅。

在Ben看来,外教当然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在低幼阶段。别的不说,可以帮助孩子的发音更地道,只是,作用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为了最大程度地用好外教,Ben建议家长,直接明了地跟外教提前做好沟通。

很多外教如果不打招呼,他们的方法很单纯,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但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快乐”和“成效”之间显然需要做一个更好的平衡——要知道,国外的精英私校也从来没什么快乐教育。

图源:Pexels

和外教提前沟通的内容包含两方面:

一是纠错,家长可以要求外教在课堂中记录孩子在发音、语法、用词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为了不打断课堂的流畅性,这种纠错工作可以放到最后几分钟来做;

二是要求外教更多地启发孩子的critical thinking,具体的做法比如在教材基础上引入一些社会话题,和孩子讨论思考,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

家长作为甲方,不用不好意思跟外教提要求。外教利用得不好,甚至不如请经验丰富的中教;利用得好了,则对孩子突破学习的瓶颈期很有帮助。

学英语是马拉松,

孩子怎么坚持下去?

学英语是漫漫征程,很多选择留学的孩子在出国后才明白,国内的语言学习是多么真空。

孩子的厌学情绪,是家长的一大难题。其实若以“知识和认知构建为导向”,孩子便不容易出现学不下去、抵触的情绪。

1.把英语变成探索兴趣的工具

在启蒙阶段,家长需要做的很关键的一件事,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激发孩子用英语探索乃至深耕这个领域。

如果孩子学英语时发现,自己学一门外语只是为了把苹果翻译成apple,把已有的生活和认知再翻译一遍,而没有任何新鲜内容的加入,那么放弃就是迟早的事。

因此,让孩子持续学英语的唯一秘诀就是:英语要能够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就像互联网可以检索到很多新鲜事物,英语要变成互联网那样的窗口和工具。

孩子的兴趣有可能是变化的,会历经一些放弃与反复,这需要家长的用心观察和足够的耐心。

2.培养英语牛娃,家长能做的有很多

很多家长有误解,觉得自己英文好才能教孩子,但实际上,就算完全不懂英文也可以。

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亲子共读一本书,孩子读原版,英语不好的家长就读中文版。

在阅读完后,家长仍然可以跟孩子展开讨论,为孩子提供他们这个年纪还想不到的一些认知视角。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指出,孩子在学习外语时所遇到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其当下的认知水平。

也就是说,母语的学习、认知能力强,外语的能力也会更强。吉姆·卡明斯教授著名的“冰山理论”认为:乍一看,双语似乎是浮于水面的两块独立的冰山,但实际上,水底下是相连的——母语和外语的深层概念具有共性,或者说相互重叠。

所以,家长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无须干着急,也无须操之过急。

Ben强调,作为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设置过高的参照标准和期待。

尤其在孩子的英语启蒙阶段,家长如果设置太多教学感和任务感很重的环节,孩子很自然会抗拒。

英语输入和输出可以巧妙地安排在日常的家庭活动中,家长也可以随口问孩子的感受,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答。但是,不要强调结果,比如“你听懂了么”“这个意思你get到了么”……孩子的兴趣就是在“念经”中消磨光的。

用Ben比较专业的话总结就是:让孩子成为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而非被考察的客体。

和Ben交流不到一会儿,外滩君就感受到,他远远不止是一个“英语老师”或“英语培训者”——尽管他的很多学生都是托福雅思高分选手——而更像是一位习惯深入思考的Educator,教育者。

最近,Ben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认为,我们应该去鼓励孩子成为生产者。

和生产者相对应的,是消费者。普通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消费。不管是吃穿住行,还是刷手机,甚至包括学习,也是在消费他人提供的资料。

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是扮演这样“消费者”的角色,被告知好好学习才能有更丰厚的报酬,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者意识是缺乏的。社会在飞快发展,能让孩子脱颖而出的,恰恰是生产者思维。

学习英语也一样,可能大多数孩子都还是习惯消费书籍,消费电影,消费学校里老师提供的知识,但如果要真正把英语当做一种有效的技能,不妨鼓励孩子转换身份,做主动的生产者。

现在有很多孩子已经这样做了。比如一些年纪非常小的娃,落落大方地在油管、B站建立自己的账号,用英语去做vlog、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这些在新生代中出现的风潮,以传统观点看来可能是“不务正业”,但恰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家长给孩子规划的英语学习路线可以是个性的,多样的,但不要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以构建知识和认知为导向,孩子能发现更大的、更精彩的世界。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